胃肠炎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询问症状表现、诱因、发病时间等;体格检查,观察一般状况、进行腹部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粪便病原体检测;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腹部X线,分别有不同作用及注意事项,各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因、鉴别诊断等。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腹泻的频率、大便的性状(如稀水样、黏液脓血便等)、呕吐情况、腹痛的部位与性质等,还要了解起病的诱因、发病时间、近期的饮食情况(是否食用不洁食物、生冷食物等)以及旅行史、接触史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胃肠炎的可能病因。例如,若患者近期有食用街边不洁小吃的经历,同时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需高度怀疑因不洁饮食导致的胃肠炎。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因饮食不规律或感染病毒等出现胃肠炎,而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等使病情表现不典型。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体温等,体温升高可能提示存在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胃肠炎。比如感染性胃肠炎常伴有发热表现。
2.腹部检查:进行腹部触诊,了解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情况。一般胃肠炎患者可能有腹部不同程度的压痛,若出现反跳痛和肌紧张则需警惕是否合并有其他严重情况,如穿孔等。不同性别在腹部表现上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对于女性要注意与妇科疾病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细菌感染性胃肠炎;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可能见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例如,细菌性痢疾导致的胃肠炎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多明显升高。年龄较小的儿童血常规变化可能更迅速,需要密切监测。
2.粪便常规:查看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等。若有大量白细胞、脓细胞提示肠道有侵袭性炎症,常见于细菌性痢疾、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等;若见红细胞可能提示肠道黏膜有出血,如出血性肠炎等。对于儿童粪便常规检查要轻柔操作,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粪便病原体检测:包括细菌培养、病毒抗原检测等。细菌培养可以明确是否有特定病原菌感染,并可进行药敏试验以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病毒抗原检测可帮助诊断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引起的胃肠炎。例如,通过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可确诊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胃肠炎。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一般用于排除腹部其他器质性病变,如胆囊炎、阑尾炎等,对于胃肠炎本身诊断价值有限,但可辅助鉴别诊断。在儿童中,腹部超声相对安全,可用于观察腹部脏器情况。
2.腹部X线:对于怀疑有胃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进行腹部X线检查,可见膈下游离气体等表现。老年人或体质较弱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要注意防护等相关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