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肠病,病因不明,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略多,表现为腹痛腹胀等,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治疗需个体化综合治疗;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急性炎症,常因不洁饮食等引起,各年龄均可发病,夏秋季多见,表现为恶心呕吐等,检查可发现相应异常,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补液及抗菌治疗等,不同年龄患者各有特点。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常因进食不洁食物、饮用污染水源、摄入生冷刺激性食物等引起,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夏秋季多见。
临床表现
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多与排便相关,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性状异常,如糊状便、稀水便或干结便等,但一般无脓血,全身症状多不明显,症状可持续或间歇发作。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以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为主,且可能受生活方式影响较大,如饮食不规律、精神紧张等可能加重症状。
急性胃肠炎: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时可出现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腹泻多为稀水样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部分患者可有黏液便,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急性胃肠炎可能因腹泻、呕吐导致脱水等情况更易出现,需密切关注体液平衡。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肠易激综合征:一般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粪便常规及培养多无致病菌,结肠镜检查可见部分患者肠黏膜对机械刺激的敏感性增高,但无器质性病变证据。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时需考虑其配合度等因素,儿童可能需要在镇静等辅助下进行检查。
急性胃肠炎:粪便常规可见少量白细胞、红细胞等,如为细菌感染引起,粪便培养可检出致病菌;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必要时可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一般无特异性影像学改变,但可排除其他腹部器质性疾病。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儿童检查需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治疗原则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主要是个体化综合治疗,包括调整饮食、心理疏导、药物对症治疗等。饮食上需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如乳制品、豆类等。心理因素明显者可进行心理干预。药物治疗根据症状选择,如腹泻型可选用止泻药,便秘型可选用泻药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药物选择需谨慎,儿童应优先选择对其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式和药物。
急性胃肠炎: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短期禁食。呕吐、腹泻严重有脱水迹象者需进行补液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如为细菌感染引起,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不同年龄患者补液方案等需根据其脱水程度等具体情况精准制定,儿童补液要注意速度和量的把控,避免发生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