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与急性肠胃炎在定义与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上均有差异,急性胃炎主要是胃黏膜急性炎症,症状局限,胃镜等检查有相应表现,治疗需去除病因等;急性肠胃炎是胃和肠黏膜急性炎症,有明显腹泻等,粪便常规等有异常,治疗针对病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儿童和老年人患两者时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急性肠胃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发病部位包括胃和肠道。通常是由于进食了被病毒(如诺如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所引起,病变累及胃和小肠、大肠等肠道部位。
临床表现差异
急性胃炎:症状相对较局限,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出现呕血、黑便等出血表现,一般无明显的腹泻症状,除非同时合并了肠道的炎症,但相对少见。
急性肠胃炎:除了有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外,还会有明显的腹泻,大便多为稀水样便、黏液便等,每日排便次数可增多,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腹痛以脐周为主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差异
急性胃炎: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改变;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一般无明显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若合并感染时可能有变化),粪便常规多无异常(除非合并肠道出血等情况)。
急性肠胃炎: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脓细胞等,若为细菌感染所致,粪便培养可发现相应的病原菌;血常规检查往往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
治疗原则差异
急性胃炎:首先要去除病因,如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避免饮酒等,然后给予保护胃黏膜(如铝碳酸镁等)、抑制胃酸分泌(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等治疗,若有出血等情况需进行相应的止血等处理。
急性肠胃炎: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细菌感染引起的需使用抗生素(但需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抗生素),同时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因为腹泻呕吐易导致脱水及电解质失衡,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等方式纠正,还可使用调节肠道菌群等药物辅助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急性胃炎或急性肠胃炎时,由于其胃肠功能较弱,急性肠胃炎导致的腹泻呕吐更容易出现脱水等情况,需密切关注患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在用药上要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比如儿童急性肠胃炎若为病毒感染引起,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而不是盲目使用抗生素。
老年人:老年人患急性胃炎或急性肠胃炎时,机体反应相对较弱,急性胃炎可能更容易出现隐匿性出血等情况不易被察觉,急性肠胃炎时水电解质紊乱的风险更高,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调节能力差。在治疗时要更谨慎评估病情,补液速度等要适当控制,药物选择也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