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主要分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有恶变潜能,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管状绒毛状腺瘤,不同年龄均可发生,有家族史及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人群风险高;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相关,本身恶变风险低,肠道有慢性炎症病史人群为高危;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多见于儿童,成人也可发生,一般恶变风险低,儿童患者需关注息肉情况;增生性息肉恶变潜能极低,各年龄均可发生,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人群需关注。
一、腺瘤性息肉
病理特征:腺瘤性息肉是结肠息肉中较常见的类型,根据组织学表现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最常见,显微镜下可见由分化较好的腺管构成;绒毛状腺瘤相对少见,以绒毛状结构为主,上皮细胞异形性较明显;管状绒毛状腺瘤则兼具管状和绒毛状结构。
临床意义:腺瘤性息肉有恶变潜能,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管状绒毛状腺瘤,随着时间推移,有可能发展为结肠癌,因此一旦发现需及时处理。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有结直肠腺瘤家族史的人群发生腺瘤性息肉的风险更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也更易出现此类息肉。
二、炎性息肉
病理特征:炎性息肉是由于肠道炎症刺激引起的黏膜组织增生形成的息肉。显微镜下可见黏膜组织充血、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腺体排列尚规整,一般无异形性。
临床意义:通常与肠道慢性炎症相关,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患者较易出现炎性息肉,其本身恶变风险较低,但需关注基础肠道炎症的控制,不同年龄均可发生,肠道有慢性炎症病史的人群为高危人群,生活方式中不注意肠道健康、经常感染等可能诱发肠道炎症进而导致炎性息肉形成。
三、错构瘤性息肉
病理特征:错构瘤性息肉是一种组织分化异常的良性肿瘤样病变,由正常组织的不正常组合和排列构成。在结肠中常见的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显微镜下可见大量黏液性囊肿样扩张的腺体,间质为疏松黏液样组织。
临床意义:幼年性息肉多见于儿童,成人也可发生,一般恶变风险较低,但儿童患者需关注息肉数量及大小等情况,若息肉较大可能引起肠道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不同年龄中儿童相对更易患幼年性错构瘤性息肉,有家族性息肉病遗传背景的人群也可能出现相关错构瘤性息肉。
四、增生性息肉
病理特征: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显微镜下可见腺体排列规则,上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生,表现为隐窝延长、腺管扩张等,但细胞异形性不明显。
临床意义:增生性息肉恶变潜能极低,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需定期随访观察息肉变化情况,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主要与肠道黏膜的生理性增生等因素相关,但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也需关注此类息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