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通常属于慢性病,其成为慢性病与生活方式、疾病迁延等因素有关,慢性脾胃病病程长、症状隐匿易反复,对不同人群有不同影响,如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女性因生理阶段易受影响、加重老年人虚弱及引发并发症等。
一、脾胃病成为慢性病的原因
1.病因方面
生活方式因素: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因不良生活方式引发脾胃病。例如,年轻人可能因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如三餐不定时、常吃快餐等,长期如此容易损伤脾胃功能;中老年人可能由于随着年龄增长,脾胃功能本身逐渐衰退,再加上可能存在的不良饮食习惯,如过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等,导致脾胃病迁延不愈。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持续作用于脾胃,使得脾胃的功能失调状态难以迅速恢复,从而容易发展为慢性病症。
疾病迁延因素:一些急性的脾胃相关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也可能转为慢性。比如急性肠胃炎,如果在急性期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疗,炎症持续刺激脾胃,就可能导致脾胃功能长期受损,发展为慢性肠胃炎等慢性脾胃病。
二、慢性脾胃病的特点及影响
1.病情特点
慢性脾胃病的病程较长,症状相对较为隐匿且容易反复。患者可能会长期出现胃脘部不适,如隐痛、胀满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也较为常见,像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这些症状会在不同的诱因下反复出现,例如饮食稍有不节、情绪波动等都可能导致症状加重或复发。
从中医角度来看,慢性脾胃病多与脾胃的气虚、阴虚、阳虚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病理变化较为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治疗上需要较长时间的调理来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儿童:儿童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若患有慢性脾胃病,会影响营养的吸收,进而影响生长发育。比如慢性脾胃虚弱的儿童可能会出现面色萎黄、身材矮小、体质虚弱等情况。在护理上需要特别注意饮食的调节,避免食用难以消化的食物,且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易于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同时要注意保暖,因为儿童的脾胃更易受到外寒的侵袭而加重病情。
女性: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如经期、孕期、更年期等,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更容易出现脾胃功能的紊乱。例如孕期女性可能会出现妊娠恶阻等脾胃相关的不适,且产后如果调理不当也容易留下慢性脾胃病的隐患。在生活中需要更加注重情绪的调节,因为女性相对情绪更容易波动,而情绪因素对脾胃的影响较大,如过度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能会加重慢性脾胃病的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脾胃功能衰退,慢性脾胃病会进一步影响其营养的摄取,导致身体更加虚弱,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在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主,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整体身体状况,因为老年人可能还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用药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避免对其他脏器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