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需进行病史采集,了解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体格检查主要是腹部压痛等辅助判断;实验室检查包括幽门螺杆菌、血常规、生化等检测;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及病理活检;24小时食管pH监测辅助判断食管酸及胆汁反流;核素检查观察胆汁运行情况,特殊人群检查需考虑其特点。
生活方式因素: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是否有长期饮酒、吸烟、喜食辛辣油腻食物等情况,这些因素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或加重。还要询问患者的作息情况,睡眠不足等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
病史因素: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胆道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因为胆道疾病可能会导致胆汁排泄异常,引发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否有胃部手术史,如胃大部切除术等,手术可能会破坏胃肠道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增加胆汁反流的风险。
体格检查
一般会进行腹部的体格检查,观察患者腹部是否有压痛,一般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上腹部可能有轻至中度压痛,但通常没有特异性的阳性体征,主要是辅助判断病情。
实验室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测:可通过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等方法检测患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可能影响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和预后。
血常规:一般情况下血常规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如果患者有长期慢性失血等情况,可能会出现血红蛋白降低等贫血表现。
生化检查:如肝功能检查,若患者合并胆道疾病,可能会出现肝功能指标异常,如胆红素升高等;电解质检查可了解患者是否有电解质紊乱,因为频繁呕吐胆汁样物可能会导致电解质失衡。
胃镜检查
直接观察:胃镜是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和胃黏膜的情况,能看到是否有胆汁反流,胃黏膜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病变。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胃内有无胆汁反流,以及反流的程度等情况。
病理活检:在胃镜检查时可以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胃黏膜的炎症程度、有无肠上皮化生等病变,有助于鉴别诊断其他胃部疾病,如胃溃疡、胃癌等。
24小时食管pH监测
该项检查可以检测食管内的pH值变化,了解食管是否存在酸反流情况,同时也能辅助判断是否有胆汁反流,因为胆汁反流也可能影响食管内的pH环境,对于诊断胆汁反流相关性食管病变有一定价值。
核素检查
通过口服含有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胆汁,然后利用核素扫描技术,观察胆汁在胃肠道内的运行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胆汁反流以及反流的部位和程度等,但相对胃镜等检查应用不是最广泛。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进行相关检查时需考虑其耐受性等情况,检查前需做好安抚等准备;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胃镜等检查时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确保检查安全;妊娠期女性进行检查时要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检查方法和时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