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好发于中年女性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与自身免疫和环境因素相关,早期可无症状或有乏力、瘙痒等,进展期有黄疸、肝脾肿大等表现,通过血液检查和肝脏病理检查诊断,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儿童、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主要累及肝内小胆管,好发于中年女性。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自身免疫因素
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内小胆管,导致胆管损伤、破坏,进而引起胆汁淤积。研究发现,遗传易感性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具有特定基因位点的人群更容易发病。
(二)环境因素
一些环境因素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感染等因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
(一)早期症状
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瘙痒等表现。瘙痒可能在夜间加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发生与胆汁淤积导致胆盐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有关。
(二)进展期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还可出现肝脾肿大,患者可自行触及右上腹肿大的肝脏或脾脏;晚期可出现肝硬化相关表现,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一)血液检查
1.生化指标: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升高,这是胆汁淤积的重要指标;血清胆红素升高,早期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显著升高,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2.自身抗体检测:抗线粒体抗体(AMA)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特异性抗体,其中AMA-M2亚型阳性率高且特异性强。
(二)肝脏病理检查
肝脏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可见肝内小胆管破坏、炎症、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五、治疗
(一)药物治疗
熊去氧胆酸是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一线药物,它可以通过增加胆汁酸分泌、保护胆管上皮细胞等作用延缓疾病进展。对于熊去氧胆酸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可能会考虑使用其他药物,如奥贝胆酸等,但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南。
(二)并发症治疗
对于出现腹水的患者,需要限制钠、水摄入,使用利尿剂等治疗;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需采取相应的止血、预防再出血等措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胆汁酸等指标,由于药物对胎儿可能存在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权衡治疗收益与对胎儿的潜在风险。
(二)儿童患者
儿童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非常罕见,若发生,诊断和治疗需更加谨慎,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需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多学科协作制定个性化方案。
(三)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方案应更加注重个体化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