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新生儿期由多种原因引发以肝细胞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病因含感染性(病毒、细菌原虫)与非感染性(遗传代谢、肝内胆管发育异常),临床表现有黄疸持续或复现、消化道症状及肝脏肿大等体征,诊断靠实验室(肝功能、病原学)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病因和支持治疗,预后与病因相关且需密切观察患儿状况、合理护理喂养并遵循随访方案。
一、定义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新生儿期由多种原因引发,以肝细胞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二、病因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常见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病毒可通过胎盘、产时或产后途径侵入新生儿体内,影响肝细胞功能及胆管排泄。2.细菌、原虫感染:如败血症等细菌感染或弓形虫等原虫感染,也可导致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遗传代谢性疾病:包括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症等,此类疾病因机体代谢异常,干扰肝细胞正常功能与胆汁排泄。2.肝内胆管发育异常:胎儿期肝内胆管发育障碍,致使胆汁排泄受阻,引发肝内胆汁淤积及相关肝功能改变。
三、临床表现
1.黄疸:多数于出生后1-3周或更晚出现,黄疸持续不退或退而复现,皮肤、巩膜呈现不同程度黄染。2.消化道症状:可出现食欲减退、呕吐、体重不增等,大便颜色可由淡黄转为淡白甚至白色,尿色深黄。3.体征:体检可见肝脏肿大,质地可偏硬,部分患儿可能伴有脾大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显示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转氨酶可升高,凝血功能可能出现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进行病原学检测,如检测巨细胞病毒DNA、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等以明确是否为感染性病因。2.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等影像学检查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及胆道情况,协助判断是否存在胆管发育异常等结构问题。
五、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针对感染性病因进行相应抗感染治疗,如巨细胞病毒感染可使用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具体药物需遵医嘱);对于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症需限制乳糖摄入等饮食调整。2.支持治疗:给予保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等,具体药物遵医嘱)、利胆药物等以改善肝功能、促进胆汁排泄,同时需关注患儿营养状况,保证热量及维生素等的合理供给。
六、预后及注意事项
1.预后:预后与病因密切相关,感染性病因经早期规范治疗部分预后较好;遗传代谢性疾病所致者可能需长期管理,部分患儿可能遗留肝功能损害等问题。2.注意事项:对于新生儿,需密切观察黄疸变化、精神反应、吃奶情况等,及时就医复查。护理方面要注重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同时根据患儿病情合理调整喂养方式,保证营养摄入,遵循专业医生制定的治疗及随访方案,关注患儿生长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