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肚脐疝气即脐疝,成因是肚脐腹壁肌肉发育不完善致薄弱,多数随年龄增长可自愈,超1岁未愈或大时可用脐疝带,嵌顿或超2岁未愈需手术,护理要避免腹压增高、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早产儿需更密切观察护理。
一、新生儿肚脐疝气的定义与成因
新生儿肚脐疝气,医学上称为脐疝,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发育缺陷。其成因主要是宝宝肚脐部位的腹壁肌肉组织发育尚未完善,存在薄弱区或小孔,当腹腔内压力增高时,如宝宝哭闹、咳嗽、便秘等,腹腔内容物(多为肠管等)就会从薄弱处突出至皮下,形成肚脐部位的膨出。
二、新生儿肚脐疝气的非手术治疗
1.观察等待:大多数新生儿脐疝会随着宝宝年龄增长而自行愈合。因为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腹壁肌肉会逐渐强壮,一般在1岁内,尤其是6个月内,有很大概率自然闭合。所以首先要做的是密切观察,定期查看脐疝的情况,只要没有出现嵌顿等异常情况,就可以耐心等待其自行愈合。
2.使用脐疝带:如果超过1岁脐疝仍未自愈或者脐疝较大,可考虑使用脐疝带进行辅助治疗。脐疝带的原理是通过对脐部施加一定的压力,促使腹壁的薄弱部位逐渐贴合。使用时要注意正确佩戴,确保压力适中,既能够起到辅助闭合的作用,又不会对宝宝造成不适或损伤。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脐疝带时要密切关注宝宝的皮肤情况,避免因长时间压迫导致皮肤破损等问题。
三、新生儿肚脐疝气的手术治疗情况
一般来说,新生儿脐疝不需要过早进行手术治疗。但如果出现脐疝嵌顿(即突出的肠管等无法回纳,宝宝出现剧烈哭闹、呕吐等症状),则需要紧急进行手术治疗。另外,少数超过2岁脐疝仍未自愈的宝宝,也可能需要考虑手术修复。手术治疗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对腹壁的薄弱部位进行修补,以达到治愈脐疝的目的。但手术治疗相对非手术治疗来说风险更高,所以通常是在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出现紧急情况时才会采用。
四、护理注意事项
1.避免腹压增高:要尽量减少宝宝哭闹,因为哭闹会增加腹腔内压力,不利于脐疝的恢复甚至可能加重脐疝情况。当宝宝哭闹时,可以通过安抚等方式尽快让宝宝停止哭闹。同时,要注意预防宝宝便秘,可通过合理喂养等方式来调整,比如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要注意饮食均衡;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宝宝,要按照正确的冲调比例进行喂养等,以保持宝宝大便通畅,降低因便秘导致腹压增高的风险。
2.保持脐部清洁干燥:要注意保持宝宝肚脐部位的清洁干燥,每次给宝宝洗澡后,要用干净的纱布等轻轻擦干肚脐周围,避免尿液、水等残留引起脐部感染等问题。如果发现脐部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处理。
3.特殊人群提示:对于早产儿等特殊新生儿群体,由于其身体各方面发育相对更不完善,出现脐疝的情况可能需要更加密切的观察和护理。要根据早产儿的具体发育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比如可能需要更谨慎地使用脐疝带等辅助措施,并且要更加频繁地关注脐疝的变化以及宝宝的整体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