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常见妇科疾病好发于特定年龄段近年有年轻化趋势,病因包括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遗传因素,症状表现为经量异常、进行性加重痛经及可能不孕,诊断可通过妇科检查、超声、MRI,治疗方式有药物、手术、聚焦超声等,特殊人群中育龄女性需评估生育影响、绝经后需定期监测、有基础病者需多学科协作制定治疗计划。
一、定义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所形成的弥漫性或局限性病变,属于妇科常见疾病,好发于30~50岁经产妇,但近年发病率呈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二、病因
1.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可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使得内膜腺体易侵入肌层。例如,有过多次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发生子宫腺肌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2.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可能在子宫腺肌症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若家族中有相关病史,个体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三、症状表现
1.经量异常:表现为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部分患者经量可较以往增加1倍以上,长期经量过多可能导致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2.痛经:多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常于月经前1周开始,月经来潮第1天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可伴有下腹部坠胀感等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3.其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不孕,这与子宫肌层结构异常影响受精卵着床等有关。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地较硬,有压痛。
2.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见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增厚,有时可见小的液性暗区等特征性表现。
3.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能清晰显示子宫肌层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五、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痛经症状,如布洛芬等;对于有避孕需求且暂无生育计划的患者,可使用含左炔诺孕酮的宫内节育系统,通过缓慢释放孕激素抑制内膜生长,减轻症状。
2.手术治疗:包括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病情严重的患者)、病灶切除术(适用于有生育需求或病变局限的患者)。
3.聚焦超声治疗:利用超声波聚焦于子宫肌层病变部位,使病变组织坏死,从而缓解症状,尤其适用于希望保留子宫功能的患者。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若有生育需求,需及时就医评估病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对生育的影响,部分治疗方式可能会影响受孕几率,需与医生充分沟通制定个体化方案。
2.绝经后女性:子宫腺肌症患者绝经后,病情通常会相对稳定,症状可能逐渐减轻,但仍需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监测子宫情况,因为少数患者存在病变恶变的可能。
3.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评估自身基础疾病状况,例如手术治疗可能对基础疾病有一定影响,需在多学科协作下制定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