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的检查方法包括粪便检查(常规检查可初步判断肠道情况,病原体检查可明确感染病因)、血液检查(血常规可看血细胞指标,血生化可了解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水平)、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并可病理活检,是诊断金标准)、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观察肠道形态蠕动等,对不能耐受结肠镜者是替代方法)。
一、粪便检查
1.常规检查:通过对粪便的外观、性状、隐血等进行检测。例如,慢性肠炎患者的粪便可能出现黏液便、脓血便等异常性状,隐血试验可能呈阳性,有助于初步判断肠道是否存在炎症、出血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粪便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一定不同,但基本的检测指标和意义是相似的。
2.病原体检查:若怀疑有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引起的慢性肠炎,会进行粪便病原体检测,如查找痢疾杆菌、阿米巴原虫等病原体,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感染风险不同,若有不卫生的饮食生活方式等更易感染相关病原体导致慢性肠炎,通过检查可明确病因。
二、血液检查
1.血常规:查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慢性肠炎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异常,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常升高;贫血患者可能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指标正常范围有差异,儿童的血细胞计数等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的正常参考范围来判断是否异常。
2.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慢性肠炎可能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导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通过血生化检查可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水平,对于评估患者整体身体状况很重要,不同病史的患者血生化指标变化可能不同,如有基础肝肾功能疾病的患者血生化指标异常的表现和意义需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三、结肠镜检查
1.检查过程: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肠炎较准确的方法。患者需在检查前做好肠道准备,如服用泻药清空肠道。检查时医生将结肠镜经肛门插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能直接看到肠道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息肉等病变,可清晰发现肠道内的病变细节,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的耐受性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等特殊准备下进行,以确保检查顺利进行且减少不适。
2.诊断价值:通过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获取肠道黏膜的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诊断慢性肠炎的金标准,能明确炎症的性质、程度等,对于区分是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不同类型的肠炎有重要意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肠道病变表现可能因生活习惯对肠道的影响不同而有差异,如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肠道黏膜可能有更明显的损伤表现。
四、X线钡剂灌肠检查
1.检查方法:让患者口服或灌肠钡剂后进行X线检查,可观察肠道的形态、蠕动情况等。对于一些肠道病变,如肠道狭窄、龛影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相对结肠镜检查,其对肠道黏膜病变的观察不如结肠镜直接清晰,不过对于不能耐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是一种替代检查方法,不同年龄、病史的患者进行X线钡剂灌肠检查的注意事项不同,如有肠道梗阻等病史的患者需谨慎进行该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