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形成与胆汁成分比例失调(胆固醇过饱和、胆色素代谢异常)、胆囊收缩功能异常有关;胆囊炎相关原因有胆囊结石引起的梗阻(结石嵌顿、小结石刺激)、细菌感染(胆道逆行感染、血行感染)及其他因素(年龄与性别、肥胖与饮食、某些疾病影响),女性、老年人、肥胖、高脂高糖饮食、糖尿病、肝硬化等易引发胆囊结石与胆囊炎。
一、胆囊结石形成的原因
(一)胆汁成分比例失调
1.胆固醇过饱和: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固醇、胆盐与卵磷脂保持一定比例以维持胆固醇的溶解状态。当胆固醇分泌过多,或胆盐、卵磷脂合成减少时,胆固醇就会过饱和,从而析出结晶,逐渐形成结石。例如,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会使肝脏合成胆固醇增加,易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
2.胆色素代谢异常:胆道感染时,细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进而沉淀形成胆红素结石。
(二)胆囊收缩功能异常
1.胆囊运动障碍:某些因素可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减退,使胆汁在胆囊内淤积。比如,老年人胆囊肌层萎缩,收缩力下降,胆汁排出不畅,容易引发结石。此外,长期禁食、胃肠外营养等情况也可能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导致胆汁淤积。
二、胆囊炎的相关原因
(一)胆囊结石引起的梗阻
1.结石嵌顿:胆囊结石如果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会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为了排出胆汁,会加强收缩,此时胆囊壁缺血、缺氧,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胆囊炎。例如,当较大的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时,这种梗阻情况较为常见。
2.小结石刺激:较小的结石在胆囊内移动时,可能会反复刺激胆囊壁,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使胆囊壁增厚、纤维化,影响胆囊的正常功能。
(二)细菌感染
1.胆道逆行感染:肠道内的细菌可通过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进入胆道,引起胆道感染,进而累及胆囊。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比如,当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时,肠道细菌逆行感染胆道的风险增加。
2.血行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败血症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胆囊,引起胆囊炎。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三)其他因素
1.年龄与性别:女性雌激素影响胆汁成分,且女性妊娠等生理状态可能影响胆囊收缩,所以女性胆囊炎、胆结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胆囊功能逐渐减退,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也会增加,老年人胆囊黏膜逐渐萎缩,胆汁排空能力下降,容易形成结石和引发炎症。
2.肥胖与饮食:肥胖人群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胆固醇合成增加,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的概率升高,容易形成结石。长期高脂、高糖饮食会使胆汁成分改变,增加胆结石形成风险,同时也可能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诱发胆囊炎。
3.某些疾病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胆汁成分易发生改变,增加胆结石形成的可能性,且糖尿病患者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容易发生胆道感染,进而引发胆囊炎。此外,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异常,胆汁合成和代谢出现障碍,也与胆结石、胆囊炎的发生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