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通过临床表现(反复右上腹隐痛等及相应体征)、实验室检查(急性发作时血常规白细胞等异常、胆道梗阻时肝功能指标轻度升高)、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首选可示胆囊大小壁厚等、CT辅助、MRCP显胆道结构)综合判断诊断,需与其他类似疾病鉴别。
体征表现:右上腹可有轻度压痛,墨菲征可呈阳性,但一般无明显肌紧张和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在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白细胞计数可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可增高;但在非急性发作期,血常规可能无明显异常。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儿童白细胞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血常规也可能有生理性波动。生活方式健康者血常规异常概率相对低,有感染性疾病病史者可能影响血常规结果。
肝功能:一般情况下,慢性胆囊炎患者肝功能基本正常,但当胆囊炎导致胆道梗阻时,可能出现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轻度升高。不同年龄患者肝功能正常参考值不同,老年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可能有生理性减退,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肝功能也会有相应变化。长期饮酒者肝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有肝脏基础疾病病史者肝功能异常风险更高。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是诊断慢性胆囊炎的常用首选检查方法。可观察胆囊的大小、壁的厚度、是否有结石等情况。正常胆囊壁厚度一般小于3mm,若胆囊壁增厚(多>3mm)、胆囊缩小或增大、胆囊内可见结石强回声及后方声影等表现,有助于诊断慢性胆囊炎。不同年龄患者腹部超声表现可能因生理结构差异有一定不同,儿童胆囊超声表现与成人不同,老年患者胆囊可能因萎缩等出现特殊表现。生活方式中肥胖者胆囊超声检查时可能因腹腔脂肪影响观察,但肥胖本身也是慢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之一。有胆囊疾病家族史者超声检查需更细致观察。
CT检查:可清晰显示胆囊的形态、大小及周围组织情况,对于诊断慢性胆囊炎也有一定价值,能发现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等病变。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在超声检查不明确时可考虑。不同年龄患者CT检查辐射剂量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掌握,儿童对辐射更敏感,需严格权衡利弊。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一般不首选CT检查,有肾功能不全病史者使用造影剂需谨慎。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更清晰地显示胆道系统的结构,对于诊断慢性胆囊炎合并胆道梗阻等情况有重要意义。其对胆囊壁增厚、结石等的显示效果较好,且无辐射。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检查方案,儿童配合度低可能影响检查结果,需适当处理。女性在哺乳期等特殊时期进行检查时需考虑对婴儿的影响。
诊断标准综合判断
临床上通常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若患者有反复右上腹不适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在急性发作时有相应异常,影像学检查发现胆囊壁增厚、结石等典型表现,即可考虑慢性胆囊炎的诊断。但需注意与其他类似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右肾结石等进行鉴别诊断,通过进一步的相关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才能明确慢性胆囊炎的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