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痉挛与功能性腹痛不是一回事,二者在定义范畴、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年龄性别因素影响及治疗干预重点上均有差异,肠痉挛是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致阵发性腹痛的症状表现,儿童多见,治疗主要是去诱因、非药物或适当用解痉挛药;功能性腹痛是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常见功能性胃肠病,儿童青少年及成人均可发病,治疗需综合干预,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心理行为治疗,必要时用药物且要考虑年龄影响。
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多与饮食因素(如进食大量生冷食物等)、胃肠道积气等有关,是一种症状表现。
功能性腹痛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经各项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腹痛,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异常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
临床表现差异:
肠痉挛发作时腹痛突然发生,以脐周为主,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发作间歇期患儿可无明显不适,可伴有呕吐等症状,多能自行缓解。
功能性腹痛的腹痛部位不固定,疼痛程度相对较轻,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且症状会受情绪、饮食等因素影响,比如情绪紧张、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可能会使腹痛加重。
诊断要点:
肠痉挛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来诊断,一般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腹部超声等,排除肠道寄生虫、肠梗阻等器质性病变后,结合突发脐周阵发性腹痛等表现考虑肠痉挛。
功能性腹痛的诊断需要严格遵循罗马标准等诊断标准,首先要排除各种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引起的腹痛,需进行全面的病史采集、详细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粪便常规等)和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消化道造影等),在排除相关疾病后,根据腹痛的特点、病程等综合判断。
年龄与性别因素影响:
肠痉挛在儿童中更为常见,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婴幼儿至学龄前儿童,男孩和女孩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而功能性腹痛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均有发病,也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心理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功能性腹痛的影响相对更突出,比如学习压力、家庭关系等可能会影响青少年功能性腹痛的发生和发展。
对于成年人,功能性腹痛也可发生,同样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成年人的功能性腹痛可能与工作压力、生活事件等心理社会因素关系更为密切。
治疗与干预重点:
肠痉挛的治疗主要是去除诱因,可通过局部保暖、轻柔按摩腹部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症状,一般无需特殊药物治疗,若腹痛严重可在医生评估下适当使用解除平滑肌痉挛的药物,但需谨慎选择,避免对低龄儿童造成不良影响。
功能性腹痛的治疗需要综合干预,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诱发腹痛的食物等)、心理行为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对于有明显心理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心理科医生的参与,一般不首先使用药物治疗,若腹痛影响生活质量,在排除禁忌后可适当使用调节胃肠动力、改善内脏敏感性等药物,但要充分考虑药物对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响,尤其要注意低龄儿童的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