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本质相同,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称谓,其病理表现为胃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等,病理检查见胃黏膜浅层炎性细胞浸润、腺体无萎缩;病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相关,不同年龄人群患病风险及症状表现有差异;诊断靠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针对病因及缓解症状,不同年龄人群治疗需考虑药物安全性等,临床诊断、治疗基本相同。
一、概念定义
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是胃黏膜浅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但胃腺体正常,无萎缩性改变。
非萎缩性胃炎:其实就是浅表性胃炎的旧称,二者本质是一样的,指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腺体保持正常。
二、病理表现
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呈红白相间,以红为主,或可见散在糜烂、出血点等,病理检查主要是胃黏膜浅层的炎性细胞浸润,腺体无萎缩。
三、病因及相关因素影响
病因方面:二者病因相似,多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嗜酒、吸烟、喜食辛辣刺激或过热、过冷食物等)、药物刺激(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十二指肠-胃反流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受生活方式影响不同,比如年轻人可能因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等增加患病风险;老年人可能因胃肠功能减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等相关因素影响发病。女性在激素水平变化等特殊生理时期,若有不良生活方式也易患此类胃炎。
特殊人群:儿童若有挑食、饮食不卫生等情况可能导致Hp感染从而引发非萎缩性胃炎;孕妇若出现激素变化、饮食结构改变等也可能受影响,不过需谨慎用药。
四、症状表现
两者症状基本相同,可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轻重与胃镜下黏膜炎症程度不一定完全成正比。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更多表现为食欲不佳、哭闹等;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需更细致观察。
五、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等改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炎症程度及有无萎缩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胃镜操作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儿童可能需要在镇静等辅助下进行。
幽门螺杆菌检测: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因为Hp感染与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不同年龄人群检测方法的选择有一定考量,比如儿童多采用尿素呼气试验等相对无创的方法。
六、治疗原则
主要是针对病因及缓解症状等。如存在Hp感染需进行根除Hp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等症状的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等。不同年龄人群治疗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等,比如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或非药物干预来缓解症状、治疗疾病。
总之,浅表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本质是相同的,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称谓,在各方面表现基本一致,临床诊断、治疗等也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