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引发因素多样,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其易钻透胃黏膜、产生尿素酶中和胃酸并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全球及我国成人感染率高且有家庭聚集性)、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高盐饮食损伤胃黏膜保护屏障、过度饮酒直接损伤胃黏膜、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刺激胃黏膜致炎)、药物因素(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胃黏膜失去保护、某些抗生素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损伤胃黏膜)、胆汁反流(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胆道疾病或胃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者易出现)、其他因素(精神心理因素致胃黏膜血管收缩等引发炎症,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增加患病风险)。
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的保护屏障。高盐食物进入胃内,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的微循环障碍,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防御功能,长期如此易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例如,一些长期以腌制食品为主食的地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过度饮酒:酒精中的乙醇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长期大量饮酒者,胃黏膜反复受到刺激,胃黏膜的修复机制被打乱,容易发展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男性长期大量饮酒者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明显高于不饮酒或少量饮酒者。
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胃黏膜,促使胃黏膜分泌过多的胃酸,胃酸过多会腐蚀胃黏膜,长期刺激可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比如经常吃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的人群,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几率相对增加。
药物因素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缺乏前列腺素会使胃黏膜失去保护,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长期服用NSAIDs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发生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较高,且年龄越大,胃黏膜损伤的几率可能越高。
某些抗生素: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某些抗生素也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例如,长期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能会影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导致炎症发生。
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其中的胆汁酸等物质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胆汁酸可以溶解胃黏膜的脂蛋白层,使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的损伤,引发炎症。如患有胆道疾病导致胆汁排出不畅,或胃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时,更容易出现胆汁反流,进而诱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尤其是患有胆道疾病的人群。
其他因素
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胃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胃酸分泌失调,从而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比例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段均可受其影响,尤其是中青年人群。
遗传因素:虽然遗传因素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病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病史,个体患病的风险可能会略有增加,各年龄段都可能因遗传因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发病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