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改善胃动力药物)、饮食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规律、调整饮食结构、戒烟限酒)及定期复查(胃镜及病理检查),各方面需根据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相应调整,以促进康复及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一、病因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需进行根除治疗。大量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部分患者的胃黏膜炎症得到改善,甚至可能使萎缩、肠化生等有所逆转。一般采用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及抗生素的四联疗法,疗程通常为10-14天。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药物耐受性等因素,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对药物副作用耐受性较差,需谨慎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
二、药物治疗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它能在胃内形成保护膜,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减少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胃黏膜修复。对于有胃黏膜损伤表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适用,不同年龄人群使用时,需注意儿童可能对药物吸收、代谢与成人不同,应根据体重等因素谨慎使用。
抑酸剂: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和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壁细胞的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适用于胃酸分泌过多引起相关症状的患者。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代谢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考虑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缓慢等情况来调整使用。
三、改善胃动力药物
多潘立酮:可促进胃排空,改善腹胀、早饱等症状。对于有胃动力不足表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适用,儿童使用时需严格按照儿童剂量标准,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有差异。
四、饮食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饥过饱。例如,每天可安排3-4餐,每餐食量适中,这样有助于维持胃的正常消化节律,促进胃黏膜的修复。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规律的具体要求略有不同,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且规律进食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老年患者则要根据消化功能适当调整餐量和食物质地。
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如苹果、菠菜等,维生素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长期高盐饮食的人群需特别注意减少盐的摄入,以降低对胃黏膜的刺激。
戒烟限酒:吸烟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还会导致幽门螺杆菌不易被根除等不良影响;过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加重胃炎病情。无论年龄、性别,戒烟限酒都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康复有益,特别是有长期吸烟饮酒史的患者更应坚决做到。
五、定期复查
胃镜及病理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需定期进行胃镜及病理检查,一般建议1-2年复查一次。通过胃镜观察胃黏膜的变化情况,病理检查可明确萎缩、肠化生等的程度及有无异型增生等情况。不同病史的患者复查间隔可能有所调整,如有异型增生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复查。例如,有重度异型增生的患者可能需要缩短复查间隔,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