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是胃镜下诊断表述,涉及发病相关因素如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有症状表现及不同人群差异,诊断靠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针对病因和对症,预防需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等。
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防御修复功能可能会有所下降,发病风险有一定升高趋势。例如,老年人群由于胃肠功能衰退等原因,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胃黏膜糜烂等病变。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长期吸烟、酗酒,或者经常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度饮酒等,都可能刺激胃黏膜,损伤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增加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发生风险。比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作息方面: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修复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容易引发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像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状态的人群,由于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会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影响胃黏膜的维护。
病史因素:既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等物质会损伤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使得胃黏膜更容易出现炎症和糜烂病变。另外,有过严重应激状态的情况,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缩,胃黏膜缺血缺氧,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引发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等;还可能有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会有反酸、烧心等表现。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胃镜检查时被发现。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患者:儿童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病,可能表现为腹痛、呕吐、生长发育迟缓等,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饮食和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上述消化系统症状外,更容易出现乏力、贫血等情况,因为老年人胃肠吸收功能可能下降,长期慢性失血等会导致贫血发生,需要特别注意。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明确是否存在炎症、糜烂以及糜烂的部位、范围等。
幽门螺杆菌检测:一般会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等,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发生密切相关,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同时采取对症治疗,缓解患者的症状,保护胃黏膜等。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史或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一旦感染及时治疗;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有胃部不适症状或高危因素的人群,及时发现胃部病变并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