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病程超半年、有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的HBV持续感染所致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病毒因素和宿主因素,有乏力等症状、肝大等体征,靠血清学等检查诊断,需与其他肝炎等鉴别,治疗有一般和抗病毒治疗,预后因情况而异,部分可控制,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等严重病症。
一、定义
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超过半年,肝脏有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毒因素:HBV持续感染是根本原因,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激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例如,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参与对受感染肝细胞的攻击,引发炎症。
宿主因素:个体的免疫状态等会影响病情发展。如免疫功能低下者,机体不能有效清除病毒,易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年龄方面,儿童感染HBV后,若免疫耐受,较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成年人感染HBV,部分可清除病毒,部分转为慢性。性别上,目前无明显证据表明男女在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易感性上有显著差异,但在疾病进展等方面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酒、劳累等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病情,比如长期饮酒的患者,肝脏本身有损伤,再感染HBV后更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有其他基础肝病病史的患者,感染HBV后更易出现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症状: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也可能有黄疸表现,如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病情较重时,还可能出现肝掌、蜘蛛痣等表现。
体征:肝脏可能肿大,有压痛;病情进展到肝硬化阶段时,可出现脾脏肿大、腹水等体征。
四、诊断依据
血清学检查:乙肝五项检查中,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等提示感染HBV;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升高等肝损伤指标异常。
病毒学检查:HBVDNA定量检测可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
肝脏病理学检查:肝组织活检可见炎症坏死(如碎屑样坏死等)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是诊断的金标准。
五、鉴别诊断
其他病毒性肝炎:如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等,可通过病毒学特异性检查进行鉴别,例如丙型病毒性肝炎可检测抗-HCV、HCVRNA等。
药物性肝损伤:有明确的药物服用史,通过询问用药史、停药后肝损伤改善等情况进行鉴别。
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检查等可协助鉴别,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有自身抗体阳性等特点。
六、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合理饮食,保证营养摄入。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供给以促进肝脏修复;对于成年患者,同样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
抗病毒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如核苷(酸)类似物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依据最新诊疗指南,遵循循证医学证据。
七、预后情况
部分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控制病情,病情稳定;但如果病情持续进展,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严重影响预后。儿童患者若能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预后相对较好;成年人中病情较重、治疗不及时的患者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