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是妇科常见宫腔内良性病变,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可单个或多个出现。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有月经异常、异常子宫出血、不孕或流产等表现,通过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诊断,无症状且小的息肉可随访,有症状或大的息肉需手术治疗,术后有相应注意事项,特殊人群需评估手术风险制定方案。
一、定义
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是指子宫内膜局部过度生长形成的息肉样病变,是妇科常见的一种宫腔内良性病变。它是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的赘生物,可单个或多个出现,大小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多见于35岁以上的中年女性,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可能与现代女性生活方式改变、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年轻女性若存在长期内分泌紊乱等情况也可能发病。
生活方式: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及疾病状态可能增加发病风险。例如肥胖女性体内脂肪组织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长期高水平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易引发息肉样病变;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会打破体内正常的激素平衡,刺激子宫内膜过度增生。
病史方面:有子宫内膜炎病史的女性,炎症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可导致局部组织异常增生形成息肉样病变;曾有宫腔手术操作史(如人工流产、刮宫等)的女性,子宫内膜受到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增生,增加患病几率。
三、临床表现
月经异常:常见症状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例如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经期可长达10天以上,而正常月经经期一般为3-7天等。
异常子宫出血:可表现为非经期的阴道不规则出血,比如在两次月经之间出现少量阴道流血,或者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流血等情况,需高度警惕。
不孕或流产:息肉可能影响受精卵着床,从而导致不孕;或者即使着床成功,由于息肉占据宫腔空间等原因,增加流产的风险。
四、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宫腔内是否有异常回声团,能初步判断息肉的大小、位置等情况,但有时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例如较小的息肉可能在超声下不易被清晰发现。
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样病变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直接观察到宫腔内病变的形态、位置、大小等,还可以在宫腔镜下对病变组织进行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
五、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对于无症状且较小的息肉:如果患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且息肉较小(直径小于1cm),可以定期进行随访观察,一般建议每隔6-12个月进行超声等检查,监测息肉的变化情况。
对于有症状或较大的息肉: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外阴清洁,一个月内避免性生活和盆浴,防止感染。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了解子宫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息肉复发等情况。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术后要在医生指导下尽快备孕,因为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后有一定的复发几率,且怀孕后要密切产检,关注胚胎发育情况。特殊人群如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前需要医生充分评估手术风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