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梗阻型便秘是因盆底肌协调障碍或肛门括约肌功能异常致排便障碍,其症状包括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用力排便、排便时间延长,且各症状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
一、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定义
出口梗阻型便秘是指由于盆底肌协调障碍或肛门括约肌功能异常导致的排便障碍性疾病,其特点是在排便过程中,粪便从直肠排出受阻,但结肠传输功能基本正常。
二、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症状
1.排便困难
具体表现:患者有强烈的排便意愿,但每次排便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用力努挣却难以排出粪便。例如,部分患者每次排便可能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且排便过程中需不断用力。
与年龄的关系:儿童若存在出口梗阻型便秘,可能会因为排便困难而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影响食欲和生长发育;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盆底肌等功能衰退,更容易出现排便困难的情况,且长期排便困难可能导致心理焦虑等问题。
与生活方式的关系: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盆底肌功能可能减弱,增加出口梗阻型便秘排便困难的发生风险;而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过少的人群,也容易出现此类排便困难症状。
2.排便不尽感
具体表现:排便后仍感觉直肠内有粪便未排净,总是有坠胀感。比如,患者排便结束后几分钟,又觉得肛门部位有东西堵着,还想再次排便,但实际上又排不出多少粪便。
与病史的关系:有肛肠疾病病史,如痔疮、肛裂等的患者,由于肛门周围组织的病变,可能更容易出现排便不尽感。例如,痔疮患者痔核脱出或炎症刺激,会影响直肠的排空感觉,导致排便不尽感。
3.肛门坠胀感
具体表现:患者自觉肛门部位有沉重、坠胀的感觉,尤其是在排便前后较为明显。有的患者会描述肛门好像有东西往下坠,需要通过不断调整姿势来缓解这种不适。
与年龄的关系:中老年女性由于骨盆底组织松弛等因素,相对更容易出现肛门坠胀感;儿童出现肛门坠胀感相对较少,但如果有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等病史,也可能导致该症状。
与生活方式的关系:长期便秘的人群,粪便在直肠内积聚,对直肠产生持续的刺激,容易引发肛门坠胀感;而经常久站、久坐的人群,也可能因盆腔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肛门坠胀感的发生几率。
4.用力排便
具体表现:患者为了排出粪便,会不自主地过度用力,表现为腹部肌肉紧张,脸部憋得通红等。例如,在排便时,腹部隆起,双手紧握等。
与年龄的关系:儿童如果养成了不良的排便习惯,比如排便时注意力不集中、玩耍等,可能会导致需要用力排便来促进排便;老年人由于肌肉力量减弱,往往需要更用力才能排便。
与生活方式的关系: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可能会通过用力排便来缓解压力,但这种方式又会进一步加重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过度减肥导致体重过低的人群,由于腹部肌肉力量不足,也容易出现用力排便的情况。
5.排便时间延长
具体表现:正常排便时间一般较短,而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排便时间明显延长,可能每次排便都需要20分钟以上。
与病史的关系: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如帕金森病等,可能会影响盆底肌的神经支配,导致排便时间延长;有肠道肿瘤病史的患者,肿瘤占位等因素可能阻碍粪便排出,使排便时间显著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