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围HPV感染由人乳头瘤病毒引发,低危型可致肛周疣状增生,高危型长期感染可能关联肛门癌,传播途径有性传播、密切接触传播、母婴传播,低危型表现为肛周赘生物,高危型早期可能无异常后期有肛门局部不适等症状,诊断靠醋酸白试验、HPV核酸检测、病理活检,治疗包括物理或药物去疣体及增强免疫力,预防要避免高危性行为、注意个人卫生、接种疫苗,孕期女性需密切监测并选合适分娩方式,儿童感染多与母婴或密切接触有关需注意卫生及时就医。
一、定义
肛周围HPV感染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肛门周围皮肤黏膜所引发的病变,HPV有多种亚型,其中低危型HPV易引起肛周长出疣状增生等病变,高危型HPV长期感染可能与肛门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相关。
二、传播途径
1.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与感染HPV的性伴侣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时,病毒可通过皮肤黏膜的微小破损传播至肛周围。2.密切接触传播:直接接触被HPV污染的物品,如共用毛巾、浴巾等,也可能导致肛周围感染。3.母婴传播:母亲为HPV感染者时,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经产道娩出可能被感染。
三、临床表现
1.低危型感染表现:常表现为肛周长出单个或多个乳头状、菜花状、颗粒状的赘生物,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瘙痒感。2.高危型感染表现: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长期感染高危型HPV者,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肛门局部不适、出血等症状,少数可能发展为肛门癌,表现为肛门肿块、疼痛、排便习惯改变等。
四、诊断方法
1.醋酸白试验:用3%-5%醋酸溶液涂抹肛周病变处,若病变处变白则为阳性,提示可能存在HPV感染,但该方法特异性有限。2.HPV核酸检测:通过采集肛周病变组织或分泌物进行HPVDNA检测,可明确是否感染HPV及具体亚型,有助于判断病情风险。3.病理活检:对可疑的肛周赘生物进行病理检查,不仅能确诊是否为HPV感染相关病变,还可鉴别良恶性病变,如排查是否发生癌变。
五、治疗原则
1.去除疣体:可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如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直接破坏疣体组织;对于较小的疣体,也可使用外用药物,如鬼臼毒素酊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2.增强免疫力: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助于清除病毒,如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适度进行有氧运动等。
六、预防措施
1.避免高危性行为: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HPV感染风险。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肛周清洁干燥,勤换内裤,不共用毛巾、浴巾等个人物品。3.接种HPV疫苗:适龄人群可通过接种二价、四价、九价HPV疫苗预防相关亚型HPV感染,尤其对预防高危型HPV感染导致的肛门癌等有一定保护作用。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期女性:孕期感染HPV需密切监测,部分孕妇可能在分娩后病毒自行清除,但要警惕对胎儿的影响,分娩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以降低胎儿感染风险。2.儿童:儿童肛周围HPV感染多与母婴传播或密切接触有关,家长需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避免儿童与感染者共用物品,若发现儿童肛周长有异常赘生物,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因延误诊治导致病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