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其可致胃黏膜炎症及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胃肠动力异常,如胃排空延迟、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胆道疾病,可使胆汁排出不畅、分泌异常增多而反流;手术因素,如上腹部手术改变解剖和生理功能致胆汁易反流;还有年龄因素、药物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等,这些因素均可增加患病风险。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炎症,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幽门开放时间延长、关闭功能减弱,从而易发生胆汁反流。有研究表明,Hp阳性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比例较高,根除Hp后部分患者的胆汁反流情况及相关症状可得到改善。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感染Hp的概率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生活卫生条件较差、居住环境拥挤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感染风险,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患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风险相对更高。
二、胃肠动力异常
1.胃排空延迟:正常情况下,胃的排空功能可保证食物有序进入小肠。当胃排空延迟时,胃内食物滞留时间延长,胃内压力升高,会促使幽门开放,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减退,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更易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而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进食过快等人群,也可能出现胃排空延迟情况,增加患病风险。
2.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幽门括约肌起到控制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及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作用。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出现障碍时,如括约肌松弛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就容易反流至胃,引发胆汁反流性胃炎。一些有腹部手术史的人群,可能因手术影响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受损,从而增加患病几率。
三、胆道疾病
胆道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可引起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排出不畅,胆汁分泌异常增多,进而容易发生胆汁反流至胃。例如,胆结石患者由于结石阻塞胆管,胆汁排泄受阻,反流至胃的概率增加。不同年龄人群胆道疾病的发病情况有差异,女性相对男性在某些胆道疾病(如胆囊结石)上发病率可能更高,这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有胆道疾病病史的人群患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风险明显升高。
四、手术因素
胃大部切除术等上腹部手术会改变胃肠道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可能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丧失或减弱,使得胆汁更容易反流至胃。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在此期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年龄较大、术后恢复不佳的患者更易受到影响。
五、其他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道功能逐渐衰退,包括胃排空功能、幽门括约肌功能等都会下降,所以老年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等可能影响胃肠动力,导致胆汁反流。长期服用这类药物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胃肠道情况,有用药史且出现相关胃部不适症状时要考虑药物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可能。
3.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精神紧张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诱发胆汁反流性胃炎。吸烟会影响胃肠黏膜的血液循环和屏障功能,酗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并影响胃肠动力,精神紧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胃肠道功能,从而增加胆汁反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