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各年龄段可发病,生育及围绝经期女性多见,与激素等因素有关,有阴道不规则流血、盆腔包块等表现,通过影像学和病理检查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低级别预后相对较好,高级别差,生育期和围绝经期绝经后女性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根据组织学形态和生物学行为可分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和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G-ESS)。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生长相对缓慢,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
二、发病因素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生育期和围绝经期女性,年轻女性也有发病可能,不过相对较少见。
生活方式:目前确切的生活方式相关致病因素尚不明确,但有研究提示长期的激素水平异常可能与发病有关,比如长期服用不恰当的激素补充剂等可能影响子宫内膜间质的状态。
病史方面:有子宫内膜增生病史的女性,发生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另外,有乳腺癌等曾接受过激素相关治疗的病史,也可能对子宫内膜间质产生影响从而增加发病几率。
三、临床表现
阴道不规则流血:是常见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绝经后女性可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
盆腔包块:患者自己可在下腹部摸到包块,伴有下腹部疼痛等不适。
压迫症状:肿瘤增大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如压迫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压迫直肠可出现便秘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子宫内的异常占位,表现为子宫增大,宫腔内或肌层内有不均质回声团块;磁共振成像(MRI)对肿瘤的定位、分期等有重要价值,能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刮宫或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活检,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排列等特征来明确诊断,并区分低级别和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五、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早期患者,通常行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必要时还需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于晚期患者,也会尽可能切除肿瘤病灶,以减少肿瘤负荷。
辅助治疗: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术后通常需要辅助化疗,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多柔比星、异环磷酰胺等;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术后辅助治疗需根据复发风险等因素综合考虑,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放疗等。
六、预后情况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预后相对较好,但有复发可能,复发后仍可通过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改善预后;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预后较差,容易复发和转移,生存时间相对较短。患者的预后还与肿瘤的分期、手术切除是否彻底等因素有关。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生育期女性:如果有生育需求,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与医生充分沟通,权衡疾病治疗和生育的关系,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在病情稳定后,经评估再考虑生育问题,同时要密切监测妊娠过程中疾病的变化情况。
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这部分女性在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等症状时要高度警惕,及时就医检查,因为该年龄段是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好发年龄段,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检查和治疗,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