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主要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化学性刺激及其他因素引起。胆囊管梗阻常见结石嵌顿(女性、肥胖等易发生)和非结石性梗阻(如蛔虫钻入等);细菌感染多因胆囊管梗阻后胆汁淤积继发感染,也有血行感染但少见;胆汁成分改变因胆囊管梗阻致胆盐等刺激引发化学性炎症;其他因素包括年龄(老年高发)、性别(女性高发)及遗传因素等。
一、胆囊管梗阻
1.结石嵌顿:
胆囊结石是引起胆囊管梗阻最常见的原因,约80%的慢性胆囊炎由胆囊结石引起。结石可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内胆汁淤积,胆汁成分刺激胆囊黏膜,引起炎症反应。
对于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尤其是女性、肥胖(体重指数≥30kg/㎡)、有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更容易发生结石嵌顿导致胆囊管梗阻。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等因素,胆汁成分可能相对更容易形成结石;肥胖人群体内脂质代谢紊乱,胆汁中胆固醇等成分比例异常,增加结石形成风险。
2.非结石性梗阻:
如蛔虫钻入胆囊管、胆囊管扭转、狭窄等,虽然相对少见,但也可引起胆囊管梗阻,导致胆囊内胆汁排出不畅,引发胆囊的慢性炎症。蛔虫钻入胆囊管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相对更易发生,生活在卫生条件不佳环境、有生食蔬菜等习惯的人群风险较高;胆囊管扭转、狭窄可能与先天性解剖异常或后天的炎症粘连等有关。
二、细菌感染
1.继发感染:
当胆囊管梗阻后,胆囊内胆汁淤积,容易滋生细菌。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肠球菌等。细菌在胆囊内繁殖,引起胆囊的炎症反应,初始可能是急性炎症,若反复发作则可转为慢性胆囊炎。
对于有胆道手术史、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相关的慢性胆囊炎。胆道手术史可能破坏胆道的正常结构和防御机制,免疫抑制剂使用者自身免疫力降低,难以有效抵御细菌感染。
2.血行感染:
较少见,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中的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胆囊,引起胆囊炎症。例如,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病灶中的细菌,可随血流到达胆囊,引发慢性炎症,但相对结石嵌顿等原因导致的慢性胆囊炎,血行感染的比例较低。
三、化学性刺激
1.胆汁成分改变:
当胆囊管梗阻时,胆汁中的胆盐、磷脂酰胆碱等成分比例发生变化,高浓度的胆盐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炎症。长期的化学性刺激会导致胆囊黏膜的慢性损伤和炎症反应迁延不愈,逐渐发展为慢性胆囊炎。
对于有高脂饮食、长期饮酒等生活方式的人群,胆汁成分更容易发生改变。高脂饮食会使胆汁中胆固醇等成分增多,长期饮酒可影响肝脏的胆汁分泌和代谢功能,进而导致胆汁成分异常。
四、其他因素
1.年龄与性别:
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胆囊的收缩功能下降,胆汁排出相对不顺畅,发生胆囊管梗阻的风险增加,老年人群慢性胆囊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性别方面,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胆汁成分等因素有关,女性体内的雌激素等激素可能影响胆汁的代谢和胆囊的收缩功能。
2.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慢性胆囊炎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胆囊的结构、功能以及胆汁的成分等,使得部分人群更容易发生慢性胆囊炎。但目前相关的具体遗传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