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小三阳是乙肝五项中特定三项阳性,其感染途径包括母婴传播(乙肝阳性母亲易致婴儿感染且新生儿更易慢性化)、血液传播(输入污染血液等及不正规纹身穿耳洞等有风险)、性传播(无防护性行为可通过体液传播),自身免疫因素方面免疫低下人群及婴幼儿易感染或慢性化,初次感染乙肝病毒时年龄越小越易慢性化致小三阳。
一、乙肝小三阳的定义
乙肝小三阳是指在乙肝五项检查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HBeAb)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三项阳性。
二、感染途径
1.母婴传播
具体情况: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或哺乳过程中可将病毒传给婴儿。例如,乙肝病毒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约有40%-70%会在出生后不久感染乙肝病毒。这是我国乙肝小三阳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与母亲的病毒载量等因素有关,病毒载量高的母亲,婴儿感染风险相对更高。
年龄因素: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被乙肝病毒感染并慢性化。
2.血液传播
具体情况: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针等医疗器械,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等都可能感染乙肝病毒。例如,在不正规的医疗操作中,如果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就可能造成乙肝病毒的传播。
生活方式影响:有纹身、穿耳洞等行为且使用了不正规机构的非一次性器械时,若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也存在感染风险。
3.性传播
具体情况: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乙肝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因为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可能含有乙肝病毒,在性接触过程中,皮肤或黏膜的微小破损就可能使病毒侵入人体。
性别因素:在性传播中,男女感染风险并无绝对的性别差异,但如果一方感染乙肝病毒,另一方未接种乙肝疫苗且无防护性行为,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三、自身免疫因素相关
1.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具体情况: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的人群,机体的免疫监控和清除乙肝病毒的能力减弱,更容易感染乙肝病毒且难以清除病毒,从而增加了发展为乙肝小三阳的风险。
病史影响:有长期慢性疾病病史导致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相比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感染乙肝病毒后更易处于乙肝小三阳状态。
2.婴幼儿免疫特点
具体情况: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对乙肝病毒的识别和清除能力较弱。当感染乙肝病毒后,容易成为病毒携带者,其中部分可能逐渐发展为乙肝小三阳状态。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逐渐完善,部分婴幼儿期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可能会出现免疫清除,但是也有相当比例会持续携带病毒呈现乙肝小三阳状态。
四、其他相关因素
1.初次感染乙肝病毒的时机
具体情况:初次感染乙肝病毒时的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新生儿期初次感染乙肝病毒,约90%-95%会成为慢性携带者;而儿童和成人期初次感染乙肝病毒,只有5%-10%会慢性化。所以初次感染乙肝病毒时年龄越小,越容易发展为慢性感染进而可能出现乙肝小三阳的情况。
年龄因素体现:儿童期(1-5岁)初次感染乙肝病毒,慢性化率约为20%;而成人期初次感染乙肝病毒,慢性化率则低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