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溃疡与克罗恩病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内镜表现、治疗原则和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小肠溃疡病因多样,表现缺乏特异性,治疗针对病因;克罗恩病是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症状多样复杂,有特征性影像学及内镜表现,治疗包括药物和手术且需长期随访;儿童和老年患者在两类疾病中的诊治各有特殊考量。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主要病理特点是肠壁全层炎症,可形成裂隙状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等。
临床表现
小肠溃疡: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取决于溃疡的病因及严重程度,可能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腹泻程度不一,可为稀便等,便血程度也因溃疡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一般症状相对克罗恩病可能没有那么典型且多样。
克罗恩病:症状多样且复杂,除了有腹痛、腹泻、便血等表现外,还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消瘦、贫血等,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腹痛多为右下腹或脐周痉挛性疼痛,常伴有肠鸣音亢进,腹泻可为糊状便,一般无脓血,若出现瘘管形成等并发症时会有相应表现,如肛周瘘管等。
影像学及内镜表现
小肠溃疡:内镜下可见小肠黏膜的缺损病灶,形态多样,影像学检查(如小肠造影等)可发现小肠黏膜的异常改变,但缺乏特异性的影像学特征来明确病因。
克罗恩病:内镜下可见病变呈节段性、跳跃式分布,病变肠段与正常肠段界限清晰,典型表现为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肠腔狭窄等。影像学检查中,小肠镜、胶囊内镜等可更清晰观察肠道病变情况,CT肠道成像(CTE)或磁共振肠道成像(MRE)可显示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瘘管形成等情况,具有特征性表现。
治疗原则
小肠溃疡:主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若是药物引起的小肠溃疡,需停用相关药物;若是感染导致,根据感染病原体给予相应抗感染治疗等,一般在去除病因后溃疡有愈合倾向。
克罗恩病:治疗目的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以及控制并发症,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如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手术治疗(适用于出现肠梗阻、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或经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等,且克罗恩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和随访,部分患者可能会反复发作。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患者:对于儿童小肠溃疡患者,需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在寻找病因时要考虑儿童常见的感染因素等,治疗上要谨慎选择药物,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对于儿童克罗恩病患者,除了上述一般治疗外,生长发育迟缓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可能需要营养支持等特殊干预措施来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有较大不良影响的药物。
老年患者:老年小肠溃疡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寻找病因时要考虑老年常见的血管性因素等,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老年克罗恩病患者同样要关注基础疾病情况,手术治疗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决策上需综合评估患者全身状况,药物治疗也要考虑老年人的耐受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