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脉高压性胃病是在门静脉高压基础上发生的胃部病变,发病与血流动力学改变、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等机制相关,可有无症状或非特异性症状、出血倾向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胃镜、超声检查诊断,治疗需针对门静脉高压原发病及对症支持,还需关注特殊人群病情管理。
发病机制
血流动力学改变:门静脉高压时,胃黏膜下血管床扩张,血流量增加。正常情况下,胃黏膜的血流灌注和回流处于动态平衡,而门静脉高压打破了这种平衡,使得胃黏膜处于淤血状态。例如,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系统阻力增加,门静脉血流量增多,导致胃黏膜的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淤血。
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包括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屏障等。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胃黏膜淤血、缺氧等情况会影响黏液的分泌和黏膜血流,使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胃腔内的氢离子容易反渗进入胃黏膜,导致黏膜损伤,进一步加重胃黏膜的病变。
临床表现
无症状或非特异性症状:很多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这是因为疾病早期可能对患者的消化功能影响相对较轻,症状不典型。
出血倾向:当门脉高压性胃病导致胃黏膜病变较为严重时,可能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等。出血的原因是胃黏膜下扩张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由于门静脉高压的存在,出血往往较难自行停止,且容易反复发生。例如,肝硬化患者合并门脉高压性胃病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门脉高压性胃病的重要手段。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现特征性改变,如胃黏膜红斑、马赛克征、樱桃红斑点等。红斑表现为胃黏膜呈弥漫性或片状的红色改变;马赛克征是胃黏膜表面呈现类似马赛克的花纹状改变;樱桃红斑点则是胃黏膜上出现散在的、针尖至小米粒大小的鲜红色斑点。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超声检查:腹部超声可以评估门静脉系统的情况,测量门静脉的宽度、血流速度等,有助于判断门静脉高压的程度,对于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例如,通过超声可以发现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增宽、脾大等门静脉高压的相关表现。
治疗与管理
针对门静脉高压的原发病治疗:如果是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需要针对肝硬化进行治疗,如针对乙肝肝硬化进行抗病毒治疗等。通过控制原发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门静脉高压,从而改善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病情。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需要进行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护胃黏膜,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等。在生活方式方面,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饮食上要进食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避免饮酒等加重胃黏膜损伤的行为。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更加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病情变化相对较复杂;儿童患者如果出现相关情况,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安全的方式。
总之,门脉高压性胃病是在门静脉高压基础上发生的胃部病变,其发病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和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等机制相关,通过胃镜等检查可以诊断,治疗需要针对原发病并进行对症支持等综合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