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伴糜烂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由含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致胃黏膜病变,发病与解剖结构异常(如不同年龄、手术史人群易发病)和生活方式(长期饮酒、高脂肪饮食、吸烟等)相关,不同人群临床表现有差异,胃镜等是诊断手段,治疗用促胃肠动力药等,需根据个体情况规范治疗并调整生活方式。
一、定义
胆汁反流性胃炎伴糜烂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发生炎症、糜烂等病变。正常情况下,胃内的胃酸等物质帮助消化,但当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胆汁逆流进入胃内,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会损伤胃黏膜,使其出现糜烂等病理改变。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一)解剖结构异常相关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比如老年人可能存在胃肠道蠕动功能减退等情况,使得幽门括约肌松弛的概率增加,更容易出现胆汁反流。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影响胃肠道的动力,也可能增加胆汁反流性胃炎伴糜烂的发生风险。
有胃部手术史的人群,如胃大部切除术等,会改变胃肠道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破坏了原有的抗反流屏障,从而导致胆汁更容易反流进入胃内引发病变。
(二)生活方式相关
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也与之相关,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会刺激胃黏膜,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幽门括约肌功能,增加胆汁反流的可能性;长期高脂肪饮食的人,高脂肪食物会刺激胆囊收缩素分泌,引起幽门括约肌松弛,促使胆汁反流;长期吸烟的人,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运动功能,易诱发胆汁反流性胃炎伴糜烂。
三、临床表现相关
(一)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烧灼样痛等,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而老年患者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等。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会影响症状的轻重程度。
还可能出现反酸,即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至口咽部,口腔有酸味;恶心、呕吐,呕吐物可含有胆汁等。
四、诊断相关
(一)检查方法及意义
胃镜检查是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伴糜烂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看到胃黏膜是否有糜烂、充血、水肿等表现,还能观察到胆汁反流的情况。
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检查可以辅助评估食管内的酸碱度情况,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胆汁反流以及反流对食管等部位的影响。对于不同人群,检查的选择和操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要在麻醉等特殊准备下进行,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等因素。
五、治疗相关(仅提及药物名称)
常用的药物有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可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反流;熊去氧胆酸等药物可以结合胆汁酸,减轻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充分考虑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来综合决定,例如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成人的促胃肠动力药等。同时,还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可能加重病情的因素,如上述的不良生活方式等,不同人群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