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在病变部位、形态、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病理表现、治疗原则和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任何部位,呈节段性分布,有铺路石样改变等,治疗药物多样,预后常反复发作难根治;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局限于大肠,病变连续分布,有黏液脓血便等,治疗以氨基水杨酸制剂等为主,部分可缓解但有癌变可能,儿童患者均需兼顾生长发育。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自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段回肠,但一般不会涉及小肠其他部位。
病变形态
克罗恩病:内镜下可见病变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黏膜呈铺路石样改变,可有纵行溃疡、裂隙溃疡,病变肠段和正常肠段界限清晰,肠腔可出现狭窄。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表现为病变连续性分布,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脆性增加,可见多发糜烂或浅溃疡,严重者可出现大片溃疡,一般无肠腔狭窄(重型患者后期可出现结肠狭窄)。
临床症状
克罗恩病:常见症状有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间歇性发作,常伴有腹泻,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脓血和黏液,可伴有腹部包块、瘘管形成(内瘘或外瘘)、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多有黏液脓血便,腹痛一般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可伴有里急后重,全身症状可有发热、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儿童患者同样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实验室检查
克罗恩病:血常规检查可有贫血、白细胞升高;血沉常增快;C反应蛋白多升高;粪便检查一般无特异病原体;自身抗体检测中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多为阴性,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多为阳性。
溃疡性结肠炎:血常规可有贫血、白细胞升高等;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粪便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如有病原体感染可找到相应病原体;自身抗体检测中p-ANCA多为阳性,ASCA多为阴性。
病理表现
克罗恩病:病理特点为非干酪样肉芽肿、裂隙溃疡、肠壁全层炎症,病变累及肠壁全层,黏膜下层增厚、淋巴管扩张等。
溃疡性结肠炎:病理表现为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可见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等,病变主要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一般不累及肠壁全层。
治疗原则
克罗恩病:治疗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轻中度结肠型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用于活动期)、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生物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等),必要时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包括肠梗阻、穿孔、严重出血等。儿童患者治疗需兼顾生长发育,药物选择需谨慎,尽量避免影响生长的药物。
溃疡性结肠炎: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吡啶等)是轻中度活动期的常用药物,重度患者需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紧急情况可考虑手术,手术多为全结肠切除加回肠造口术等。儿童患者同样要关注生长发育,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药物使用需考虑儿童的特殊生理特点。
预后
克罗恩病:疾病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部分患者会出现肠道狭窄、肠梗阻等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儿童患者长期患病可能导致生长发育障碍。
溃疡性结肠炎:虽然也有复发情况,但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可缓解,若病情反复活动可能发生癌变,儿童患者预后情况因个体差异而异,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减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