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阴道炎是多种非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阴道炎症,病因与年龄、生活方式、其他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灼热等,通过症状评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预防要注意外阴清洁、避免过度冲洗、注意性生活卫生等。
一、病因
1.年龄因素
幼女:由于雌激素水平低,阴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乳酸杆菌少,局部抵抗力低,容易受各种病原体侵袭引发非特异性阴道炎。例如,幼女可能因不注意外阴清洁等原因,导致细菌等病原体容易滋生。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变薄,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阴道内pH值上升,局部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非特异性阴道炎。
2.生活方式因素
不注意外阴清洁:长期不清洗外阴,或不勤换内裤等,会使外阴局部细菌等病原体积聚,增加感染风险。比如,有些女性可能因为忙碌等原因,不能每天及时清洁外阴,导致阴道局部环境改变,引发非特异性阴道炎。
过度阴道冲洗:频繁使用阴道洗液冲洗阴道,会破坏阴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正常的乳酸杆菌等有益菌被抑制,有害菌容易滋生,从而引发非特异性阴道炎。
3.其他因素
阴道损伤:如性生活时过于粗暴等原因导致阴道黏膜损伤,损伤后局部抵抗力下降,病原体容易入侵引发炎症。另外,宫腔操作,如刮宫等,也可能导致阴道黏膜损伤,增加感染非特异性阴道炎的几率。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一般呈灰白色,稀薄状,有鱼腥臭味,尤其在性交后会加重。例如,患者会感觉内裤上有较多的灰白色、带有特殊气味的分泌物。
外阴瘙痒:程度轻重不一,部分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外阴瘙痒感,有的可能比较轻微,有的则较为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
外阴灼热感:部分患者会感觉外阴有灼热感,尤其是在排尿时,尿液刺激外阴,灼热感可能会更明显。
2.体征
外阴检查:可见外阴充血,有的可能有抓痕等表现。阴道黏膜一般轻度充血,分泌物容易从阴道壁上拭去。
三、诊断
1.症状评估:根据患者出现的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灼热感等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
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可发现线索细胞等,线索细胞是诊断非特异性阴道炎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显微镜观察阴道分泌物涂片,若看到线索细胞,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诊断。
阴道分泌物pH值测定:非特异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通常大于4.5。
胺试验:取阴道分泌物少许放在玻片上,加入10%氢氧化钾溶液1-2滴,若产生鱼腥味,即为胺试验阳性,提示可能患有非特异性阴道炎。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一般治疗: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外阴。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等,通过抑制厌氧菌生长来治疗非特异性阴道炎。
2.预防
注意外阴清洁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内裤宜选择棉质、宽松的。
避免过度阴道冲洗:不要频繁使用阴道洗液冲洗阴道,维持阴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
注意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后双方都应清洗外阴,减少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对于绝经后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以增加阴道局部抵抗力,预防非特异性阴道炎的发生。幼女则要注意看护,避免其接触可能导致外阴感染的不良因素,如公共浴池、坐便器等,同时要注意其外阴清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