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排卵期出血原因多样,包括内分泌失调、妇科疾病、避孕相关及全身性疾病;表现为出血量色时间不一且可能伴不适;检查有妇科检查、超声、激素测定、宫腔镜等;处理需针对病因治疗及一般处理,如调整生活方式、治疗妇科疾病、调整避孕方式、治疗全身性疾病,出血期注意卫生休息等。
妇科疾病
宫颈病变:宫颈炎、宫颈息肉等宫颈疾病可能导致非排卵期出血。宫颈炎时,宫颈组织充血、水肿,受到刺激后容易出血;宫颈息肉是宫颈黏膜的良性增生,质地较脆,也常引起接触性出血或非经期出血。
子宫内膜病变: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等均可导致非排卵期出血。子宫内膜炎时,子宫内膜充血、水肿,可能出现不规则出血;子宫内膜息肉会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收缩和修复,导致出血;子宫内膜癌则是由于癌细胞浸润,破坏了子宫内膜及血管,引起异常出血,多见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
子宫肌瘤:黏膜下子宫肌瘤向宫腔内生长,会影响子宫收缩,使子宫内膜面积相对增大,从而导致非排卵期出血。肌壁间子宫肌瘤较大时,也可能影响子宫的正常功能,引起出血。
避孕相关:服用避孕药也可能导致非排卵期出血。避孕药中的激素成分会干扰正常的内分泌平衡,使子宫内膜发生不规则脱落,从而出现出血情况。例如,短效避孕药服用过程中漏服,就容易引起突破性出血。宫内节育器避孕的女性,部分也可能出现非排卵期出血,这可能与节育器刺激子宫内膜,导致局部前列腺素分泌增加,引起子宫收缩异常有关。
全身性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非排卵期出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身体容易出血,包括非排卵期的阴道出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也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进而引起月经紊乱和非排卵期出血。
非排卵期出血的表现及相关检查
表现:非排卵期出血的量可多可少,颜色也有所不同,可为鲜红色、暗红色或褐色等。出血时间长短不一,可能是少量点滴出血,也可能持续数天。部分女性可能伴有下腹部疼痛、腰酸等不适症状。
检查
妇科检查:通过妇科双合诊等检查,了解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及附件的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宫颈病变、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
超声检查:盆腔超声可以清晰观察子宫和附件的形态、结构,有助于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病变。经阴道超声对于子宫内膜病变的检查更为准确。
激素水平测定:检测雌激素、孕激素、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等激素水平,了解内分泌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非排卵期出血。
宫腔镜检查:对于怀疑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宫腔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非排卵期出血的处理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内分泌失调引起,需要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减轻精神压力等。对于妇科疾病导致的出血,如宫颈息肉需行息肉摘除术;子宫内膜息肉可根据情况行息肉切除术;子宫内膜癌则需要根据病情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子宫肌瘤根据肌瘤大小、症状等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如果是避孕相关因素引起,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避孕方式。对于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出血,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一般处理:出血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性生活,以防感染。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