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与子宫肌层损伤致内膜腺体侵入有关,表现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进行性痛经,子宫均匀增大等,超声、MRI可辅助,CA125轻度升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症状多样,有盆腔触痛性结节等,超声、MRI可助诊,CA125也可升高,通过多方面综合鉴别两者。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方面
子宫腺肌症
定义: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
发病机制:多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造成子宫肌层的损伤,使得基底膜下的子宫内膜腺体侵入肌层有关。
子宫内膜异位症
定义: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
发病机制: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多种学说,其中种植学说被广泛认可,即经血逆流,内膜碎屑种植在盆腔等部位生长。
二、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表现
子宫腺肌症:主要症状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以及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痛经多位于下腹深部及腰骶部,且呈进行性加重,疼痛常于月经开始时出现,并持续整个经期。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性交痛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多样,最常见的是下腹痛和痛经,疼痛特点与子宫腺肌症类似,但也有其特点,如疼痛可发生在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有的患者还会出现不孕,约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伴有不孕,此外,还可能出现月经异常,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前点滴出血等,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出现经期尿频、尿痛、血尿等。
体征表现
子宫腺肌症: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质地较硬,有压痛,经期子宫体较平时增大,压痛更明显。
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检查可触及盆腔内有触痛性结节,子宫多后倾固定,直肠子宫陷凹、宫骶韧带或子宫后壁下段等部位可触及痛性结节。
三、辅助检查方面
影像学检查
子宫腺肌症: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方法,可发现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回声不均。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子宫肌层的病变情况。
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检查可发现盆腔内有异位内膜形成的囊肿,呈囊性、壁薄、内有细密点状回声等特点;MRI对盆腔内异位内膜病灶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尤其是对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较高。
血清学检查
子宫腺肌症:血清CA125可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200U/ml,但该指标特异性不高,其他一些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癌等也可能导致CA125升高。
子宫内膜异位症:血清CA125也可升高,在中、重度患者中更为明显,但同样存在特异性不高的问题,不过在病情监测等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
四、鉴别诊断要点总结
通过病史、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等多方面进行综合鉴别。子宫腺肌症主要是子宫肌层内有异位的内膜腺体,表现为子宫均匀增大、经量增多、进行性痛经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外部位,有多样的症状和盆腔内触痛性结节等表现,影像学及血清学检查等可辅助进一步鉴别。不同年龄、生育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疾病的表现及诊断,例如育龄期女性出现相关症状时更需警惕这两种疾病,对于有多次宫腔操作史的女性要考虑子宫腺肌症的可能,而有月经异常伴盆腔疼痛等情况时要排查子宫内膜异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