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的发生与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及其他因素有关。胆囊管梗阻常见结石(最常见)及非结石性梗阻;细菌感染主要由大肠埃希菌等通过逆行、血行或淋巴途径入侵;其他因素包括胆汁化学性刺激(糖尿病等易受影响)和创伤(腹部外伤、手术等可致)。
一、胆囊管梗阻
1.结石梗阻
胆囊结石是引起胆囊管梗阻最常见的原因。约80%的胆囊炎患者伴有胆囊结石。结石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同时堵塞胆囊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进一步加重炎症。例如,有研究发现,在胆囊炎患者中,通过超声等检查手段,约85%可发现胆囊结石的存在。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胆囊结石的形成机制略有不同。在儿童中,胆囊结石相对少见,但如果有遗传因素、代谢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导致结石形成进而引起梗阻。而在中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增长,胆囊收缩功能下降,胆汁成分改变等因素更容易导致结石形成。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的影响,尤其是妊娠、口服避孕药等情况,会增加胆囊结石形成的风险,从而增加胆囊炎的发病几率。
2.非结石性梗阻
如蛔虫钻入胆囊管、胆管狭窄、胆囊管扭曲等也可引起胆囊管梗阻。蛔虫钻入胆囊管较为罕见,但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可能会发生。胆管狭窄可能是由于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胆管炎后的瘢痕形成等原因导致,进而影响胆汁从胆囊的排出,引发胆囊炎。胆囊管扭曲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或局部组织病变有关,导致胆汁排出不畅,引发胆囊炎症。
二、细菌感染
1.病原体入侵
主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肠球菌等。细菌可通过胆道逆行感染、血行感染或淋巴途径感染胆囊。例如,当肠道内的细菌通过十二指肠乳头逆行进入胆道系统时,可到达胆囊引起感染。血行感染较为少见,通常是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细菌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胆囊。淋巴途径感染则是邻近器官的感染通过淋巴系统蔓延至胆囊。
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感染风险有所不同。长期饮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胆囊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引发胆囊炎。有胆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胆管炎等疾病,胆道的防御功能受损,细菌更容易入侵胆囊导致感染。
三、其他因素
1.化学性刺激
当胆汁排出受阻时,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炎症。胆汁中的胆盐浓度升高,会对胆囊黏膜产生腐蚀性作用,导致黏膜损伤,进而引发炎症反应。这种化学性刺激在胆囊管梗阻的早期就可能存在,即使没有明显的细菌感染,也会引起胆囊的炎症改变。
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胆汁的成分和性质可能发生改变,更容易受到化学性刺激的影响而发生胆囊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胆汁中的葡萄糖含量升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也会加重胆汁对胆囊黏膜的化学性刺激。
2.创伤
腹部外伤、手术等可能导致胆囊损伤,从而引发炎症。腹部外伤可能直接撞击胆囊,造成胆囊组织的损伤,使胆囊的防御功能降低,容易发生炎症。胆囊手术过程中,如胆囊切除术等,可能会对胆囊周围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术后如果护理不当,也容易引发炎症反应。
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创伤后恢复能力较差,更容易在创伤后发生胆囊炎。老年患者在腹部外伤或手术后,胆囊的炎症反应可能更为严重,需要更加密切的观察和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