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炎是育龄女性中常见的妇科阴道炎症,由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引发,发病与阴道菌群失调、多个性伴侣、长期用抗生素、穿紧身化纤内裤等因素相关,有阴道分泌物增多伴鱼腥味等症状,阴道黏膜无明显充血,可通过临床症状初步判断,结合阴道分泌物pH值测定、线索细胞检查、胺试验等实验室检查诊断,主要用抗厌氧菌药物治疗,妊娠期用药需谨慎,还需注意非药物干预以维持阴道正常微生态环境。
一、定义与概况
细菌性阴道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阴道炎症,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主要是阴道内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及其他厌氧菌增多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它在育龄女性中的发生率较高,可对女性生殖健康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增加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还可能影响妊娠结局等。
二、发病原因
1.阴道菌群失调
正常阴道内以产生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占优势,它可以抑制其他细菌生长,维持阴道的微生态平衡。当一些因素导致阴道内乳杆菌减少,比如频繁性交、阴道灌洗等,使得阴道微生态失衡,加德纳菌、动弯杆菌等厌氧菌大量繁殖,就容易引发细菌性阴道炎。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的生活方式不同,育龄女性性生活相对活跃,若不注意卫生等就更易出现阴道菌群失调;而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可能出现菌群失调进而诱发该病。
2.其他因素
多个性伴侣可能增加细菌性阴道炎的发病风险,因为性伴侣的更换可能带来不同的菌群,破坏阴道原有的微生态环境。
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抑制乳杆菌生长,导致其他病菌过度繁殖;紧身化纤内裤会使阴道局部温度和湿度增加,有利于细菌滋生等,都可能与细菌性阴道炎的发生相关。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阴道分泌物增多是常见症状,分泌物多呈灰白色、稀薄状,有鱼腥味,尤其在性交后气味会加重。
部分患者可能有阴道轻度瘙痒或灼热感,但一般症状相对不严重。不同年龄女性表现可能略有差异,育龄女性由于性生活等因素影响,症状可能更易被察觉;而绝经后女性可能因为局部抵抗力低,症状相对更明显些,但也有个体差异。
2.体征
检查可见阴道黏膜无明显充血等炎症表现,这也是与其他一些阴道炎,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等的区别之一,后两者往往有阴道黏膜充血等明显炎症体征。
四、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初步判断
根据患者阴道分泌物增多且有鱼腥味等临床表现进行初步怀疑。
2.实验室检查
阴道分泌物pH值测定:正常阴道pH值多在3.8-4.4,而细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常大于4.5。
线索细胞检查:取阴道分泌物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线索细胞,线索细胞是阴道脱落的表层细胞,黏附大量加德纳菌等厌氧菌,是诊断细菌性阴道炎的重要指标之一。
胺试验:取阴道分泌物加入10%氢氧化钾溶液,可产生鱼腥味,因为分泌物中的胺遇碱释放氨所致,这对诊断也有一定提示作用。
五、治疗原则
目前主要是使用抗厌氧菌药物进行治疗,如甲硝唑等,但需注意严格遵循医疗规范使用药物,不同情况可能有不同的药物选择。同时,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用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用药风险与收益,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非药物干预方面,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过度阴道灌洗等不良习惯,以维持阴道正常微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