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和肠胃炎是同一种消化系统疾病,由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或非感染(药物、化学物质、过敏等)因素引起,症状有腹痛、腹泻等且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包括一般和对症治疗,需考虑不同人群因素采取合适医疗措施。
感染因素: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等)感染是常见病因。不同年龄人群感染风险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因接触受污染的食物、水等感染相关病原体;老年人则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生活方式上,不注意饮食卫生,如进食未洗净的瓜果、饮用生水等,会增加感染风险;有旅行史的人群,到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旅行时,感染风险也会升高。有胃肠道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曾经有过胃肠疾病的患者,其胃肠黏膜抵抗力相对较弱,更易发生感染性胃肠炎。
非感染因素:药物刺激,某些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肠黏膜引发炎症;化学物质中毒,如误食毒蘑菇、农药等;过敏反应,个别人群对某些食物过敏,进食后可引起胃肠的过敏炎症反应。不同年龄性别对非感染因素的易感性略有差异,比如女性可能因服用某些特殊药物的概率与男性不同,从而在药物相关胃肠炎风险上有差异;老年人可能因长期服用一些慢性病药物,增加了药物性胃肠炎的发生可能。
症状表现
共同症状:都可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腹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腹泻可为稀便、水样便等;儿童患者由于胃肠功能和表达能力的特点,可能更容易出现频繁腹泻导致脱水等严重情况,表现为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老年人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腹痛、腹泻程度可能较轻,但更需警惕因腹泻、呕吐导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儿童胃肠炎时呕吐、腹泻症状可能更剧烈,因为儿童胃肠调节功能较差,体液量相对较少,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失衡等;老年人由于各器官功能衰退,胃肠炎时更易出现全身乏力、心悸等表现,且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关注。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了解发病前的饮食情况、旅行史、用药史等。不同年龄人群病史采集重点不同,儿童需询问家长关于喂养情况、接触感染源情况等;老年人要详细询问既往疾病史、长期用药史等。
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等,儿童检查时需更具耐心和技巧;老年人因可能合并其他疾病,体格检查要全面且注意动作轻柔。
实验室检查:如粪便常规、血常规等。粪便常规可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及感染类型等;血常规中白细胞等指标变化可辅助判断炎症情况。儿童进行粪便采集等操作相对困难,需要医护人员有更好的沟通和操作技巧;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影响血常规结果的解读等。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休息、调整饮食,儿童需给予易消化、清淡的食物,避免加重胃肠负担;老年人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
对症治疗:对于腹泻严重者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儿童要特别注意补液速度和量,防止发生水中毒等;老年人补液时要密切监测心肾功能等,防止补液过多引发心衰等。如果是感染性胃肠炎,根据病原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抗感染药物,但儿童要谨慎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的药物,老年人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
胃肠炎和肠胃炎本质相同,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需充分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以采取更合适的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