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出血有多种症状表现。呕血与黑便方面,出血速度快、量大时呕血可呈鲜红或暗红,速度慢时呈棕褐或咖啡渣样,黑便多为上消化道出血表现,速度快时也可现暗红或鲜红血便;便血有鲜血便(多为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等)、暗红色血便(中消化道出血常见)、黏液脓血便(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所致);还有其他症状,慢性少量出血可致贫血相关症状,急性大量出血可现休克表现,且患者可能伴有腹痛,不同病因腹痛特点不同。
一、呕血与黑便
呕血:若胃肠出血速度较快、出血量较多,血液经食管呕出,可表现为呕血。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时,常伴有呕血;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下且出血量较多时,血液可反流入胃引起恶心、呕吐,从而表现为呕血。呕血的颜色取决于出血的速度和量,出血量大、速度快时,呕出的血液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速度较慢时,血液在胃内停留较长时间,经胃酸作用后,血红蛋白变为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出的血液则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样。例如,大量上消化道出血时,患者可能会呕出鲜红色血液,且可能伴有血块。
黑便:胃肠出血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肠道内被消化液分解,铁元素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呈黑色,称为黑便,这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表现。黑便通常呈柏油样,黏稠而发亮。一般来说,上消化道出血量超过50ml时,即可出现黑便。但如果胃肠出血速度非常快,血液在肠道内通过的时间很短,也可能出现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的血便。比如,下消化道大量出血时,可能会排出暗红色或鲜红色的血便。
二、便血
鲜血便:多为下消化道出血,血液自肛门排出,颜色鲜红。常见于直肠、肛管或结肠下段出血,如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结肠癌等。痔疮引起的便血,一般是在排便后出现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液与粪便不混合;肛裂引起的便血,常伴有肛门疼痛,便血颜色鲜红,量较少,有时仅在粪便表面附有少量血液。
暗红色血便:多见于中消化道出血,如小肠出血。如果小肠出血量较多且速度较快时,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短,可表现为暗红色血便。例如,小肠的血管畸形、小肠肿瘤等引起的出血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黏液脓血便: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等肠道炎症性疾病。这些疾病除了有便血症状外,还会伴有黏液和脓血,同时可能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除了有黏液脓血便外,还会有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三、其他症状
贫血相关症状:慢性少量胃肠出血时,患者可能逐渐出现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等。这是因为长期慢性失血导致机体缺铁,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引起贫血。而急性大量出血时,患者可迅速出现贫血,同时可能伴有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休克表现。例如,短时间内大量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血压降低等休克前期症状,若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休克,出现意识模糊、尿量减少等严重休克表现。
腹痛:胃肠出血的患者可能伴有腹痛症状。上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出血,常伴有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灼痛等;下消化道出血如结肠痉挛引起的出血,可能伴有下腹部疼痛,疼痛可为阵发性绞痛等。不同病因引起的胃肠出血,腹痛的特点有所不同。比如,胆道出血引起的腹痛,多位于右上腹,疼痛较为剧烈,可伴有寒战、高热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