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肠炎的检查方法包括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少量白细胞、红细胞多阴性,可初步判断肠道炎症情况;粪便病原学检查,包括病毒抗原检测(如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诊断重要)和病毒核酸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可精准确定病毒种类及存在情况);血常规检查,病毒性胃肠炎时白细胞总数多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可能相对增高,可辅助判断感染类型;血生化检查,包括电解质检查(了解电解质情况,婴儿电解质紊乱更易严重)和肝肾功能检查(评估肝肾功能,关注有基础疾病及特殊人群的肝肾功能变化)。
一、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是病毒性胃肠炎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通过显微镜观察粪便中的有形成分,一般可见少量白细胞,红细胞多阴性。其意义在于初步判断肠道炎症情况,区分病毒性胃肠炎与细菌性胃肠炎等其他病因引起的胃肠炎,病毒性胃肠炎时粪便常规多无明显红细胞增多,而细菌性胃肠炎可能有较多白细胞及红细胞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粪便常规检查操作基本相似,但婴儿由于粪便量少,需特别注意标本采集的规范,确保获取有代表性的标本用于检查。
二、粪便病原学检查
1.病毒抗原检测:可以检测粪便中的病毒抗原,如轮状病毒抗原等。通过免疫层析法等方法进行检测,能够快速明确是否为病毒性胃肠炎以及具体是哪种病毒引起。例如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对于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患者中,婴幼儿由于轮状病毒感染较为常见,通过该检测可及时明确病因,而对于成人,也可检测是否有其他病毒性胃肠炎相关病毒抗原。
2.病毒核酸检测:采用核酸杂交技术或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粪便中的病毒核酸。这种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更精准地确定病毒种类及存在情况。比如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毒性胃肠炎病例,核酸检测可明确是否存在病毒感染及具体病毒类型。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该检测方法都适用,但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注意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及保存运输条件,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三、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观察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等情况。病毒性胃肠炎时,白细胞总数多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可能相对增高。通过血常规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的血常规特点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病毒性胃肠炎时白细胞变化可能更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比如婴儿病毒性胃肠炎时,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比例变化可能因个体差异而表现不同,但总体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之一。
四、血生化检查
1.电解质检查:由于呕吐、腹泻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通过血生化检查中的电解质项目,如钠、钾、氯等的检测,可了解患者电解质情况。例如可能出现低钠、低钾等电解质紊乱情况,对于及时发现并纠正电解质失衡非常重要。不同年龄患者对电解质紊乱的耐受及表现有所不同,婴儿由于体液调节功能不完善,电解质紊乱可能更易出现严重后果,所以更需密切监测电解质情况。
2.肝肾功能检查:部分病毒性胃肠炎患者可能出现肝肾功能的轻度异常,通过血生化检查中的肝肾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肌酐、尿素氮等的检测,可评估肝肾功能情况。对于有基础肝肾功能疾病的患者,病毒性胃肠炎可能加重肝肾功能负担,需要更关注肝肾功能变化;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也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避免因胃肠炎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