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抗毒血清有局部副作用如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等,全身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速发型和迟发型)、血清病样反应,且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人群副作用特点,儿童耐受弱需密切观察,老年人因基础疾病使用时需评估监测基础疾病相关指标。
一、局部副作用
1.注射部位反应
狂犬病抗毒血清注射后,常见局部副作用是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等。这是因为抗毒血清作为外来蛋白物质注入人体,会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例如,有研究显示,在接受狂犬病抗毒血清注射的患者中,约30%-50%会出现注射部位不同程度的红肿,红肿范围一般在注射部位周围数厘米内,疼痛程度多为轻度至中度,一般在注射后数小时至1-2天内较为明显,但多数会在数天内逐渐缓解。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和皮下组织相对较薄,注射部位的反应可能相对更明显一些,需要密切观察局部情况,保持注射部位清洁,避免感染等进一步加重局部反应的情况发生。
二、全身副作用
1.过敏反应
是狂犬病抗毒血清较为严重的副作用之一。过敏反应可表现为速发型和迟发型。速发型过敏反应通常在注射后数分钟至1-2小时内发生,症状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严重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可能危及生命,如喉头水肿可导致窒息。据统计,使用狂犬病抗毒血清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概率约为0.5%-2%左右。迟发型过敏反应一般在注射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表现为皮肤红斑、发热等,相对速发型过敏反应症状较轻,但也需要引起重视。
对于有过敏史的人群,特别是对抗菌血清、马血清等有过敏史的患者,使用狂犬病抗毒血清时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更高。在使用前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使用时要做好急救准备,如配备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急救药物及设备。
2.血清病样反应
一般在注射后7-14天出现,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其发生机制是机体对血清中的异体蛋白产生免疫复合物反应。血清病样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过敏反应较低,但也有报道约1%-3%的患者会出现此类反应。
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免疫功能相对下降,发生血清病样反应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需要加强观察和适当的对症支持治疗。例如,对于发热的老年患者,要注意监测体温变化,必要时采取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但要避免滥用药物加重机体负担。
三、特殊人群的副作用特点
1.儿童
儿童使用狂犬病抗毒血清时,由于其免疫系统和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副作用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除了上述局部和全身副作用外,儿童出现过敏反应时可能更难以准确表达自身不适,如不会清晰描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症状,需要医护人员更加密切地观察儿童的呼吸、面色、精神状态等情况。同时,儿童注射部位反应可能影响其活动,需要家长做好护理,尽量让儿童保持注射部位相对静止,减少活动导致局部反应加重。
2.老年人
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使用狂犬病抗毒血清时,全身副作用可能会对基础疾病产生影响。例如,过敏反应导致的血压下降可能加重老年人的心血管负担,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血清病样反应引起的发热可能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难以控制等。所以对于老年患者,在使用狂犬病抗毒血清前,需要评估其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相关指标的监测,如血压、血糖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