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包括消化道本身病变、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病变及全身性疾病。消化道本身病变有食管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常因剧烈呕吐等致黏膜撕裂)、食管癌(肿瘤侵蚀血管)、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诱因)、急性胃黏膜病变(严重应激或酗酒致胃黏膜损伤)、胃癌(肿瘤侵犯血管);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病变有胆道出血(胆管结石等致血液流入胆道再呕出)、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胰腺癌、急性胰腺炎致出血);全身性疾病有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致凝血障碍出血)、血管性疾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壁结构异常出血)、感染性疾病(伤寒致肠道出血)。
一、消化道本身的病变
食管疾病:
食管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曲张的静脉破裂可导致大量胃肠道出血。例如,在肝硬化患者中,门静脉压力升高使食管静脉回流受阻,静脉扩张、管壁变薄,容易破裂出血,这种情况在中老年有肝硬化病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常因剧烈呕吐等导致腹内压和胃内压突然升高,致使食管下段和贲门连接处的黏膜撕裂而出血,多见于有剧烈呕吐病史的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以成年人多见。
食管癌:肿瘤组织侵蚀周围血管可引起出血,中老年人高发,男性相对多见,与长期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等有关。
胃十二指肠疾病:
消化性溃疡:是胃肠道出血常见病因之一,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诱因,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也会增加发病风险。青壮年及中老年均可患病,男性多于女性,与生活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生活方式相关。
急性胃黏膜病变:严重应激状态(如严重创伤、大手术、颅内病变等)、酗酒等可引起胃黏膜急性损伤出血,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有严重应激事件或大量饮酒史的人群易患。
胃癌:肿瘤生长过程中侵犯血管导致出血,中老年人群高发,男性多于女性,与遗传、饮食(高盐、腌制食物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
二、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病变
胆道出血:
多因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症或胆道术后等引起,血液流入胆道,再经十二指肠呕出。例如,胆管结石反复刺激胆管黏膜,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多见于有胆道结石病史的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
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
如胰腺癌、急性胰腺炎等,胰腺癌肿瘤侵犯周围血管或急性胰腺炎导致胰腺组织坏死波及十二指肠,引起出血。中老年人群较多见,男性发病可能相对略高,与长期吸烟、高脂肪饮食等生活方式有关。
三、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障碍而出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成人都有,女性患者可能因生理期等因素出血表现更明显。
白血病: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影响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凝血因子异常等,从而引起出血,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和青壮年相对较多见,男性女性无明显差异,与遗传、接触化学毒物等因素有关。
血友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自幼发病,男性多见,有家族遗传病史。
血管性疾病: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血管壁结构异常,易发生出血,自幼发病,各年龄段均可出现出血表现,无明显性别差异。
感染性疾病:
伤寒:伤寒杆菌感染后,细菌侵袭肠道血管,可引起肠道出血,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有伤寒接触史或疫区生活史的人群易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