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SIL)与HPV感染密切相关,发病机制是HPV基因组整合致细胞异常增殖分化,多数无症状,靠宫颈细胞学、HPV检测、阴道镜及活检诊断,大部分可自然消退,少部分会进展,处理分定期随访和治疗干预,妊娠期及免疫低下人群有特殊情况。
一、定义与相关病毒
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SIL)通常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尤其是高危型HPV中的16型、18型等。HPV是一种双链环状DNA病毒,有多种亚型,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是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主要原因。
二、发病机制
HPV病毒的基因组可整合到宿主宫颈上皮细胞的基因组中,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紊乱。正常宫颈上皮细胞从基底层逐渐向表层分化成熟,当感染HPV后,基底层细胞发生异常改变,增殖活跃,向表层分化过程中出现异常,从而形成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三、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人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如性交后或妇科检查后出血)等,但这些症状均不具有特异性,不能仅凭症状诊断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四、诊断方法
1.宫颈细胞学检查:常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通过观察宫颈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LSIL在细胞学上表现为宫颈上皮细胞轻度异型,核质比轻度增大等。
2.HPV检测:可以检测是否感染了高危型或低危型HPV,若高危型HPV阳性,需要进一步评估宫颈病变情况。
3.阴道镜检查:在阴道镜下观察宫颈上皮的形态,寻找可疑病变部位,并进行定点活检,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是确诊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金标准。
五、自然转归
大部分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具有一定的自然转归可能性。约60%-70%的LSIL可在1-2年内自然消退,这与人体自身的免疫清除功能有关。如果患者免疫功能正常,病毒有可能被清除,病变逐渐恢复正常。但也有少部分患者病变会持续存在或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甚至宫颈癌,一般认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超过2年以上者,进展为高级别病变的风险增加。
六、处理原则
1.定期随访观察: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病变较轻且无明显症状的年轻患者,可选择定期随访观察,一般建议每6-12个月复查宫颈细胞学和HPV,观察病变的转归情况。因为年轻患者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强,有较大可能依靠自身免疫清除病毒使病变消退。
2.治疗性干预:如果随访过程中病变持续存在或有进展倾向,或者患者存在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等情况,可考虑采取治疗措施。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如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通过物理能量破坏病变的上皮组织,使其坏死脱落,然后重新生长正常组织;也可考虑行宫颈锥切术等,但宫颈锥切术一般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或有进展风险较高的患者。
七、特殊人群情况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HPV感染的转归。对于妊娠期发现的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一般建议密切观察,因为产后部分病变可能会自然消退。但需要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和HPV监测,由于妊娠期进行有创检查可能会增加流产等风险,所以检查需谨慎进行,主要通过非侵入性的方式监测病变变化。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由于免疫清除HPV的能力下降,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自然消退的概率降低,病变进展为高级别病变或宫颈癌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随访,必要时可能需要更早地采取干预措施,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