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即甲肝,由HAV引起,经粪-口等途径传播,有潜伏期和多种临床表现,可通过实验室等检查诊断,预防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包括接种疫苗和被动免疫。
一、甲型肝炎与甲肝的关系
甲型肝炎就是甲肝,甲肝是甲型肝炎的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二、甲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急性期患者自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1周内,粪便中排出HAV的数量最多,传染性最强;隐性感染者数量多,不易被发现,是更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如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未对水源进行良好管理的地区,若水源被甲型肝炎患者的粪便污染,其他人饮用后就可能感染。
日常生活接触:主要通过污染的手、餐具、玩具等经口传播,多见于散发性发病。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免疫力相对较低,在家庭、学校等集体场所中更容易因日常生活接触而感染甲型肝炎。
易感性:人群对甲型肝炎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儿童时期感染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逐渐完善,易感性逐渐降低。但在未免疫人群中,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三、甲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平均28天。潜伏期内患者虽无明显症状,但仍具有传染性。
临床表现
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此期持续1-21天,平均5-7天;黄疸期时患者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肝大,有压痛和叩击痛,此期持续2-6周;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期持续1-2个月。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等,不易被早期发现,在甲型肝炎的传播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重型肝炎:较少见,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可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性加深、出血倾向等,如不及时救治,病死率较高。
四、甲型肝炎的诊断与预防
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是诊断甲型肝炎的重要依据,检测血清中抗-HAVIgM,若为阳性,可确诊为甲型肝炎急性期感染;抗-HAV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此外,还可进行肝功能检查,了解肝脏受损情况,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指标升高。
影像学检查:B超等影像学检查可了解肝脏的大小、形态等变化,有助于辅助诊断。
预防
管理传染源:对甲型肝炎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不少于3周。对隐性感染者也应加强管理,避免其污染水源和食物。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及粪便的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加强个人卫生,如饭前便后洗手等。对食品从业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甲型肝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接种甲型肝炎疫苗是预防甲型肝炎的有效措施。甲型肝炎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AV抗体,保护效果良好。儿童是重点接种人群,一般婴儿在1岁左右可开始接种,然后根据疫苗种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加强免疫。
被动免疫:可使用人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主要用于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易感儿童,注射时间越早越好,一般在接触后7-14天内注射,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但被动免疫的保护时间较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