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是妇科常见疾病,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病因与子宫肌层损伤、雌激素异常有关,临床表现有月经异常、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子宫增大,诊断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血清CA125测定,治疗有药物和手术方式,不同特殊人群情况不同,需个体化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很重要。
病因
子宫肌层损伤:多次妊娠及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造成子宫肌层损伤,使得基底膜下的子宫内膜向肌层生长,引发子宫腺肌症。例如,有过多次剖宫产史的女性,子宫肌层受到损伤,子宫内膜更容易侵入肌层。
雌激素异常:雌激素可促进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增生,当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时,可能促使子宫内膜向肌层侵袭,增加患子宫腺肌症的风险。
临床表现
月经异常: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这是因为子宫肌层病变影响了子宫的收缩功能,导致子宫内膜面积相对增大,从而引起月经量增多;同时,经期子宫内膜剥脱面积增大且不易修复,导致经期延长。例如,部分患者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甚至可能出现大血块,经期可延长至7-10天甚至更长。
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正中,常于月经前1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痛经进行性加重是子宫腺肌症的典型症状之一,随着病情进展,疼痛程度逐渐加剧,甚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些患者可能需要服用强效止痛药才能缓解疼痛。
子宫增大: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地较硬,有压痛。子宫增大一般呈球形,如妊娠12-16周大小,但也有少数患者子宫增大不明显。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B超: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显示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匀。典型的子宫腺肌症B超表现为子宫肌层内可见散在的点状或小片状低回声区,有时可见子宫肌层增厚,内膜线移位等。
MRI: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更准确地评估子宫肌层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但由于其价格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血清CA125测定:部分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升高,但升高幅度一般不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明显,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及近绝经期患者可试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痛经症状;GnRH-a类药物,通过抑制雌激素水平,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从而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
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病灶切除术:适用于年轻、有生育要求或病灶局限的患者,但术后有复发的可能。
特殊人群情况
育龄期女性:若育龄期女性患有子宫腺肌症,可能会影响受孕,即使怀孕,也可能出现流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对于有生育要求的育龄期患者,需要在医生的评估下,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先药物治疗缩小病灶后再尝试怀孕,或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考虑病灶切除等手术方式后备孕。
近绝经期女性:近绝经期女性若症状较轻,可采用对症治疗,如使用止痛药缓解痛经等;若症状严重,可考虑子宫切除术。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激素水平变化及身体状况。
妊娠期女性:合并子宫腺肌症的妊娠期女性,可能会出现子宫收缩异常、胎盘植入等风险。孕期需要加强产检,密切观察子宫情况及胎儿发育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总之,子宫腺肌症是一种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症状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