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降低老年肝性脑病发生风险,需从多方面着手,包括控制基础肝病相关因素,积极治疗肝脏原发疾病、避免肝损伤药物使用;进行饮食管理,限制蛋白质摄入、保持电解质平衡;监测与预防并发症,监测血氨水平、预防消化道出血;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感染;特殊人群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变化,家属加强照顾观察,老年患者需个体化调整预防方案。
一、控制基础肝病相关因素
1.积极治疗肝脏原发疾病:老年患者若患有肝炎、肝硬化等基础肝病,需遵循医生建议规范治疗,如乙肝患者符合抗病毒指征时需使用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毒复制,以降低肝性脑病发生风险。因为基础肝病的进展会不断损伤肝脏功能,进而增加肝性脑病发病可能,有效控制基础肝病能维持肝脏基本代谢等功能,减少毒素产生与蓄积。
2.避免肝损伤药物使用:老年患者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伤的药物,在使用任何药物前都应咨询医生或药师,告知医生自身肝脏基础状况,防止药物性肝损伤诱发肝性脑病。许多药物需经过肝脏代谢,不当使用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影响肝脏正常功能,从而为肝性脑病埋下隐患。
二、饮食管理
1.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老年患者病情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入,急性期应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缓解期可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量,但应以植物蛋白为主,如豆类、豆制品等。因为蛋白质代谢产物氨是诱发肝性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植物蛋白含蛋氨酸、芳香氨基酸较少,产氨相对较少。同时要注意保证热量供应,可通过摄入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条等提供能量,满足机体基本需求。
2.保持电解质平衡: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尤其是血钾等电解质水平。老年患者可能因呕吐、腹泻等情况导致电解质紊乱,而电解质紊乱可诱发肝性脑病,所以要根据患者情况合理补充电解质,如通过饮食或药物补充钾离子等,确保体内电解质处于正常范围。
三、监测与预防并发症
1.监测血氨水平:定期监测老年患者血氨水平,以便早期发现血氨升高情况并及时干预。可通过抽血化验血氨,若发现血氨升高,需进一步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饮食、使用降氨药物等(药物仅提及名称),将血氨控制在正常范围,降低肝性脑病发生几率。
2.预防消化道出血:老年患者要注意预防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后血液在肠道内分解产生大量氨等有害物质,易诱发肝性脑病。需避免食用过硬、刺激性食物,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要注意避免腹压增高情况,如避免剧烈咳嗽、便秘等,一旦发生消化道出血要及时就医处理。
四、生活方式调整
1.规律作息:保证老年患者规律作息,充足睡眠有助于肝脏进行代谢等功能恢复。避免熬夜等不良作息习惯,让身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利于维持肝脏正常生理功能,降低肝性脑病发生风险。
2.避免感染: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要注意预防感染,感染可引起机体应激反应,加重肝脏负担,增加肝性脑病发生可能。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尽量少去人员密集场所,若发生感染要及时就医治疗。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老年患者本身各器官功能减退,在预防肝性脑病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变化,家属也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照顾与观察。若老年患者出现性格改变、行为异常等疑似肝性脑病早期表现时,要立即就医。同时,老年患者在遵循上述预防措施时,要根据自身基础疾病等情况个体化调整,比如有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在调整蛋白质摄入等方面需更加谨慎,因为蛋白质代谢产物排泄也与肾功能有关,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预防方案,以最大程度降低老年肝性脑病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