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疝是腹腔内容物由脐部薄弱区突出的腹外疝,因新生儿脐部腹壁肌肉和筋膜发育不完善、脐环未完全闭锁,腹压增高时腹腔脏器突出形成。其表现为脐部有圆形或卵圆形肿物,腹压增加时突出明显,安静平卧可缩小或回纳,肿物质软无疼痛。诊断靠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多数1岁内可自愈,常观察等待,部分可用脐疝带,2岁未愈或发生嵌顿需手术。护理要观察脐部、保持清洁干燥、避免腹压增加,特殊人群如新生儿用脐疝带要防皮肤受损,早产、低体重儿更需密切关注。
一、什么是新生儿脐疝
新生儿脐疝是指腹腔内容物由脐部薄弱区突出的腹外疝。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脐部的腹壁肌肉和筋膜发育尚未完善,脐环未完全闭锁,当腹内压力增高时,如哭闹、咳嗽、便秘等情况,腹腔内的脏器,多为小肠,就会通过脐部的薄弱区域突出形成脐疝。
二、新生儿脐疝的表现
1.肿物突出:在新生儿的脐部可见到或摸到圆形或卵圆形的肿物,在宝宝哭闹、用力、咳嗽等腹压增加时,肿物突出明显,安静或平卧时肿物可缩小或回纳至腹腔。
2.肿物特点:肿物质地柔软,一般无疼痛等不适表现,表面皮肤正常。
三、新生儿脐疝的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观察脐部肿物的大小、形状、质地、是否可回纳等情况,一般可初步诊断。
2.超声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疝内容物及周边组织情况时,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脐部的解剖结构,明确疝囊、疝内容物等,有助于确诊。
四、新生儿脐疝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大多数新生儿脐疝:多数可在1岁内随着腹壁肌肉的逐渐发育健全而自行愈合。因此,一般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在此期间要尽量减少宝宝哭闹、咳嗽、便秘等导致腹压增加的情况。例如,及时安抚宝宝情绪,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呼吸道感染引发咳嗽,合理喂养,防止便秘。
疝带压迫:部分情况可使用特制的脐疝带进行适当压迫。将疝内容物回纳后,用脐疝带对脐部进行适度加压,以阻止疝内容物突出,促进脐部组织愈合。但使用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脐疝带,避免过紧损伤宝宝皮肤,同时要定期检查脐部皮肤情况。
2.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如果宝宝2岁后脐疝仍未愈合,或者脐疝发生嵌顿(即疝内容物突出后不能回纳,伴有疼痛、哭闹不安、呕吐等症状),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为脐疝修补术,通过手术将脐部薄弱的组织进行缝合修补,加强腹壁强度,防止疝内容物再次突出。
五、新生儿脐疝的护理
1.观察脐部:家长要密切观察脐疝的大小变化、肿物是否能顺利回纳、脐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损等情况。若发现肿物不能回纳、宝宝哭闹不止、发热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2.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避免尿液、粪便等污染脐部,防止发生感染。洗澡后要及时擦干脐部水分,可用碘伏等消毒剂轻轻擦拭脐部。
3.避免腹压增加:尽量减少宝宝剧烈哭闹、咳嗽、便秘等情况。如宝宝哭闹不止,要及时安抚;注意室内温度适宜,预防感冒咳嗽;合理喂养,保证宝宝大便通畅,可适当增加母乳或配方奶中的水分摄入,若宝宝已添加辅食,可适当添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新生儿来说,因其皮肤娇嫩,在使用脐疝带时,务必密切观察皮肤有无受压发红、破损等情况,一旦发现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处理。同时,无论是观察等待还是使用脐疝带,家长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定期带宝宝到医院进行体检,了解脐疝的恢复情况。若宝宝存在早产、低体重等情况,因腹壁肌肉发育可能更不完善,脐疝愈合可能相对延迟,更要密切关注,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