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急腹症,多发生于育龄女性,发病原因有自动破裂和外力作用,临床表现为腹痛、阴道出血、失血性休克等,诊断靠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后穹窿穿刺,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可通过避免剧烈运动、注意性生活适度、定期体检预防,青春期、妊娠期、有凝血功能障碍女性有特殊情况需关注。
一、定义与基本概况
卵巢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生于育龄女性。正常情况下,卵巢排卵后会形成黄体,黄体是一种囊性结构,内有少量出血。如果黄体内部出血过多,导致黄体压力增大,就可能发生破裂。
二、发病原因
1.自动破裂:正常情况下,黄体内有少量出血,但如果出血过多,可能增加黄体内的压力,从而自发破裂。一些女性可能由于自身凝血功能异常等因素,更容易出现黄体内部出血增多的情况。
2.外力作用:腹部受到撞击,如剧烈运动、奔跑、性生活过于剧烈等,都可能使腹腔压力升高,进而导致黄体破裂。例如,进行跳跃、快速扭转身体等运动时,腹腔内压力急剧变化,作用于黄体,使其破裂。
三、临床表现
1.腹痛:突发的一侧下腹部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状。疼痛程度不一,有的较为轻微,有的则较为剧烈,呈持续性疼痛,部分人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出血较多,疼痛可能会蔓延至整个下腹部甚至全腹。
2.阴道出血:少数人可能出现阴道少量出血的情况,类似月经的少量出血,但一般量不会太多。
3.失血性休克表现:如果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的表现,这种情况较为危急,需要立即处理。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腹部触诊,可发现一侧下腹部有明显压痛、反跳痛,有的还可能触及包块。
2.超声检查:通过超声可以看到卵巢黄体的情况,判断是否有黄体破裂以及腹腔内的积液情况等,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
3.后穹窿穿刺:如果怀疑有腹腔内出血,可进行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血则有助于诊断黄体破裂。
五、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出血不多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让患者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腹痛等情况,同时给予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一般来说,通过保守治疗,黄体破裂处可能会自行止血、修复。
2.手术治疗:如果患者出血较多,病情较重,出现失血性休克等表现,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等,主要是进行黄体破裂处的修补或者清除积血等操作。
六、预防措施
1.避免剧烈运动:育龄女性尤其是在月经周期的后半期,要注意避免剧烈的运动,如快跑、大幅度的体位改变等,减少黄体破裂的风险。
2.注意性生活适度:性生活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于剧烈的动作,防止腹腔压力突然升高导致黄体破裂。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卵巢等生殖器官的异常情况,以便早期干预。
七、特殊人群情况
1.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生殖系统尚在发育中,黄体功能可能不太稳定,相对更容易发生黄体破裂。要注意生活方式的健康,避免不必要的剧烈活动,家长也应多关注青春期女儿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一般较少发生黄体破裂,但如果有相关症状也需要及时诊断处理,因为妊娠期的特殊生理状态可能会影响黄体破裂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医生综合考虑胎儿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处理。
3.有凝血功能障碍女性: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女性,黄体破裂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女性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避免可能导致腹腔压力升高的因素,一旦出现相关症状要尽快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