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胰腺炎是因胆道系统疾病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炎症,其主要病因有胆道结石(最常见,结石移动阻塞壶腹部致胆汁逆流激活胰酶引发炎症,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胆道感染(细菌及毒素致胆道炎症水肿影响排空致胆汁反流,各年龄段可发,免疫力低者易患,与饮食卫生、抗生素使用等生活方式有关)、胆道蛔虫(蛔虫钻入致Oddi括约肌痉挛梗阻胆道使胆汁反流引发,多见于卫生差地区儿童青少年,与不良生活卫生习惯相关)。
胆道结石
成因:胆道系统结石,如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等,是引发胆源性胰腺炎的最常见原因。结石在胆道内移动时,可阻塞胆总管末端的壶腹部,导致胆汁逆流进入胰腺导管。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可激活胰酶原,当胆汁反流至胰腺后,胆汁中的某些酶类物质会激活胰蛋白酶原,使其转化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进而激活胰腺内的其他多种消化酶,如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等,这些消化酶被激活后会对胰腺组织产生消化作用,引起胰腺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等炎症反应。例如,有研究表明,约50%-70%的胆源性胰腺炎与胆道结石相关。
年龄性别影响: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均可发生胆道结石,但一般来说,女性患胆囊结石的概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胆道系统发生结石的风险也会增加,老年人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发生一定变化,胆汁成分也可能出现改变,更容易形成结石。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胆道结石的形成风险。高脂饮食会使胆汁中的胆固醇等成分含量升高,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肥胖人群胆汁中脂质代谢异常,也易促进结石形成;缺乏运动则可能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导致胆汁淤积,增加结石形成几率。
胆道感染
成因:胆道系统的细菌感染也是胆源性胰腺炎的病因之一。胆道感染时,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可引起胆道黏膜的炎症、水肿,影响胆道的正常排空功能,进而可能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腺。例如,大肠杆菌等常见胆道致病菌感染后,会引发胆道的炎症反应,使胆道梗阻的风险增加,从而诱发胰腺炎。
年龄性别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胆道感染,但儿童胆道感染相对较少见,成年人中性别差异相对不似胆道结石那样明显,但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更容易发生胆道感染。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且常合并有基础疾病,胆道系统的防御功能减弱,易发生感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也容易出现胆道感染。
生活方式影响:不注意饮食卫生、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增加胆道感染的风险。饮食卫生差可导致细菌经口进入胆道引起感染;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使得肠道内的条件致病菌容易移位至胆道,引发感染。
胆道蛔虫
成因:肠道蛔虫可上行钻入胆道,蛔虫本身及其带入的细菌等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胆道梗阻,胆汁反流进入胰腺,从而引发胰腺炎。蛔虫进入胆道后,会造成胆道的机械性梗阻,同时蛔虫携带的细菌会引起胆道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影响胆汁的正常排出,促使胰腺炎发生。
年龄性别影响:胆道蛔虫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地区的儿童和青少年,这与该年龄段人群卫生习惯相对较差,肠道蛔虫感染几率较高有关,性别差异不显著。
生活方式影响: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等,会增加肠道蛔虫感染的机会,从而增加胆道蛔虫引发胆源性胰腺炎的风险。
总之,胆源性胰腺炎的病因主要与胆道系统的结石、感染、蛔虫等因素相关,了解这些病因对于预防和治疗胆源性胰腺炎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