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癌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前者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症状有阴道不规则出血等,通过相关检查诊断,治疗以手术、放化疗等为主,预防需保持健康等;后者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有关,发病年龄有高峰,与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症状有阴道接触性出血等,通过相关检查诊断,治疗以手术、放化疗等为主,预防可接种疫苗等及定期筛查。
一、子宫癌的定义
子宫癌是发生在子宫部位的一系列恶性肿瘤的统称,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等。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子宫颈癌是发生在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等密切相关。
二、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情况
(一)发病因素
年龄:多见于50-60岁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这可能与体内激素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肥胖、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未生育、晚育等因素会增加发病风险。例如肥胖女性体内脂肪过多,会导致雌激素的过度合成与储存,长期刺激子宫内膜,易引发癌变;长期服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会使子宫内膜长期处于增生状态,增加癌变可能。
病史: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等病史的女性,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高于正常人群。
(二)症状表现
主要症状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尤其是绝经后阴道出血是典型表现,还可能出现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有异味等,晚期可出现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等。
三、子宫颈癌的相关情况
(一)发病因素
HPV感染: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子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如HPV16、HPV18等亚型感染,持续感染可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进而发展为宫颈癌。
年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35-39岁和60-64岁,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由于生理特点等差异,感染HPV及发生病变的风险不同。
生活方式:性生活过早、多个性伴侣、吸烟等会增加发病风险。性生活过早的女性,宫颈发育尚未成熟,更容易受到HPV等病原体的侵袭;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对HPV感染的清除能力。
病史:有宫颈病变史、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的女性,子宫颈癌发病风险升高。
(二)症状表现
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阴道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出血)、阴道不规则出血、阴道排液(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等症状,晚期可出现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子宫内膜癌:通过病史采集、妇科检查、B超检查、分段诊刮等明确诊断。分段诊刮是确诊子宫内膜癌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方法,能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子宫颈癌:通过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组织检查等进行诊断。宫颈活组织检查是确诊子宫颈癌的可靠方法。
五、治疗原则
子宫内膜癌: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等。早期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手术病理分期等决定是否辅助放疗或化疗;晚期患者可采用综合治疗,如放疗联合化疗等。
子宫颈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早期患者一般采用手术治疗,中晚期患者多采用放疗联合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六、预防措施
子宫内膜癌:保持健康体重,均衡饮食,适当运动;规范激素替代治疗;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等。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女性,应密切监测子宫内膜情况。
子宫颈癌:接种HPV疫苗是预防子宫颈癌的有效措施;避免过早性生活、减少性伴侣数量;注意性生活卫生;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如TCT和HPV联合检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