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有上腹部疼痛等症状,发病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相关,通过症状评估、胃镜等诊断,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体位调整,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道功能逐渐减退,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可能下降,导致胆汁更容易反流进入胃内引发炎症。
性别因素:目前尚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发病率有显著不同,但在不同生活方式和病史影响下可能会有个体差异表现。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经常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排空功能,增加胆汁反流的风险。长期大量吸烟、饮酒也会损害胃黏膜,破坏胃肠道的正常生理环境,易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此外,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状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促使胆汁反流发生。
病史因素:既往有胃部手术史,如胃大部切除术等,会改变胃肠道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影响幽门的正常功能,使得胆汁更容易反流进入胃内。有胆道疾病史,如胆囊炎、胆结石等,会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导致胆汁分泌或排泄异常,增加胆汁反流至胃的可能性。
诊断相关要点
症状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持续时间、发作规律等,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信息进行初步判断。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表现,还能观察到胆汁反流的情况,如胆汁反流至胃内,胃黏膜被胆汁染成黄色等。
幽门螺杆菌检测:需要检测患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可能影响胆汁反流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后。通常可采用尿素呼气试验等方法进行检测。
治疗相关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调整:患者应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饱或过饥。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持饮食的均衡。
生活习惯调整: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减少胆汁反流的发生。
体位调整: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胆汁反流。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需特别注意。儿童的饮食调整要更加注重营养均衡且易消化,避免食用影响胃肠道功能的食物。由于儿童用药有诸多禁忌和剂量限制,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等,且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因为儿童的胃肠道功能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谨慎对待,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调整生活方式时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例如,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因运动不当导致其他并发症。饮食调整要更加注重易于消化吸收,同时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因长期患病而存在焦虑等情绪,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病情,需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和疏导。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关注病情的同时,要考虑到特殊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的情况。在孕期发生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来缓解症状;哺乳期女性用药也需咨询医生,避免药物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