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炎症,由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食物中毒、药物刺激、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有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一般、对症、抗感染治疗,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方面
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常见的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在儿童中轮状病毒感染较为多见,多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食物等;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可能是食用了被这些细菌污染的食物导致,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感染,但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因素相对更易受影响;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等,也可引发胃肠炎。
非感染因素:食物中毒是常见原因之一,食用了含有毒物质的食物,如毒蘑菇、变质的海鲜等;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等)长期或不当使用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引发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也可累及胃肠导致胃肠炎,但相对少见。
症状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等;腹泻是常见症状,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等;腹痛,疼痛程度和性质各异,可为隐痛、绞痛等。
全身症状: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因感染病原体不同而有不同程度升高;脱水,由于呕吐和腹泻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轻中度脱水可能表现为口渴、尿少、皮肤弹性稍差等,重度脱水可出现精神萎靡、眼窝凹陷、四肢冰凉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可表现为乏力、腹胀、心律失常等,低钠血症可出现头晕、嗜睡等。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患者发病前的饮食情况、接触史、既往病史等,比如是否食用过可疑食物,是否有旅行史等。
体格检查: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情况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及感染的大致类型,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可明确是否有病原体感染及感染的具体类型;血生化检查可了解有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情况等。
影像学检查:一般胃肠炎不需要影像学检查,但如果怀疑有其他并发症等情况,可能会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休息很重要,患者应适当休息。调整饮食,急性期可短期禁食,然后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对症治疗:呕吐严重时可适当使用止吐药物;腹泻明显时可使用止泻药物,但需谨慎,避免过度止泻导致毒素吸收等情况;发热时如果体温不是很高,可通过物理降温等方式处理,如体温较高且符合用药指征时可考虑使用退热药物,但要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性,优先选择合适的儿童退热方法和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可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胃肠炎较为常见,由于儿童胃肠道功能较弱,且脱水等并发症发展较快,所以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给予口服补液盐预防和纠正脱水。同时,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炎可能因机体功能衰退,并发症更易发生,如脱水、电解质紊乱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心律失常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电解质等指标,调整治疗方案时要更加谨慎。
孕妇:孕妇患胃肠炎需要特别注意,因为用药可能会影响胎儿。在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一般治疗原则与非孕妇相似,但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